中西医百年分争2
昨天,推送的:中西医百年分争(1)中分别说了以下内容:
生命是什么西医的思路中医的思路计算机看病尴尬的中医更尴尬的西医今天,继续这一内容的后半部分。
从感冒说起
感冒是怎么回事?
普通感冒怎么治?
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尽管人体异常复杂,但感冒这事好歹算搞明白了。不曾想,却给了中西医当头一棒。
普通感冒由鼻病毒引起,这是感冒病毒的一大类,形形色色上百种,平时就藏在鼻咽喉部位,不要侥幸,人人有份。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感冒病毒和人体系统的精彩攻防就登场了。
人体的第一道防护是鼻粘膜表面的粘性保护液,它可以粘住吸入的灰尘病菌等杂质。当感冒病毒穿透皮肤和粘膜,进入鼻细胞后,人体就会增加保护液的分泌量,防止更多的病毒侵入体内。
鼻粘膜保护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盐,之所以说得这么清楚,是因为待会我要把这保护液的名字告诉你了,没错,它就是:鼻涕。
平时这些粘了杂质的鼻涕都会被我们咽下去,但感冒时,因为鼻涕分泌量大增,一般人咽不下那么多,有一部分就得排出体外,表现为流鼻涕。
如果流的不够快,还会打喷嚏,打喷嚏的气流速度差不多是18级台风,能快速将鼻腔表面的感冒病毒吹出体外。
虽然鼻涕卯足了劲把病毒清出体外,但还是会有一些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并借助细胞内丰富的营养开始大量繁衍后代。
人体细胞一旦被攻破,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首先登场的是天然杀伤细胞,这家伙能分泌穿孔素摧毁入侵的病毒,同时也会杀死正常人体细胞。因为感冒病毒的战场在鼻咽喉部位,所以这时喉咙就会变得红肿疼痛。
同时上场的还有吞噬细胞,这货只要遇到陌生人就吞,除了病毒,还包括天然杀伤细胞肆虐后留下的烂摊子。吞噬细胞完工后就得把垃圾往外送,最方便的途径就是鼻涕了,于是,鼻涕开始变颜色了……
白细胞吞噬细菌
垃圾堆的多了,鼻涕来不及运送,喉咙就会有异物感,然后就会咳嗽,把这些多余的垃圾咳出去。这个行为,相信你肯定很熟悉的,我就不配图了。
天然杀伤细胞和吞噬细胞有点像派出所民警,平时对付小偷小摸不成问题,但面对感冒病毒大部队入侵,作用就很有限了,于是病毒继续繁衍。
是时候展现真正的技术了,人体开始切换到战争模式。
神经系统先让体温升高,降低感冒病毒繁衍速度,这是兵家常用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身体表现为发烧。体温升高不但会影响病毒繁衍,也会影响人体自身的各种化学反应速率,然后我们就各种难受。
与此同时,相当于侦察兵的抗原呈递细胞把病毒特征传递至免疫系统总部,找到能匹配入侵病毒的T细胞和B细胞。在随后几个小时内,免疫系统会产生成千上万的T细胞,并调集大军开赴前线。而B细胞则产生上百万个抗体。
调动大军非常消耗能量,人体会缩减其他器官的能量供给,尤其像肌肉这种能耗高的单位,所以身体表现为乏力疲倦,能量不足的胃表现为食欲不振。这是感冒需要休息的根本原因:降低全身能量消耗,优先保证T细胞和B细胞大军的补给。
当然,所有过程对水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感冒还得多喝水。记得是热水,别让体温降下来。
随着T细胞和B细胞的加入,战争已经没有任何悬念,T细胞负责解决在细胞内的病毒,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给细胞外的病毒带上手铐,让派出所民警轻松带走。
大战结束,神经系统将体温调回正常水平,人体通过出汗散热快速恢复正常体温,让一切尽快进入正轨,所以退烧是战斗结束的标志,而出汗是退烧的标志。
吞噬细胞继续打扫战场,把病毒尸体清出体外,所以还会有一些咳嗽和流鼻涕。
整个过程大约7-10天,最后,抗体还会继续巡逻数月,确保病毒不会卷土重来。几个月后,大军解散,一切恢复如初。
这里要区分个概念,普通感冒是术语,对应的是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由鼻腔内的鼻病毒引起,流感由空气中的流感病毒引起。
流感的战斗力比普通感冒强很多,但整个战争过程差不多,只不过免疫系统输掉战争的概率大一些。输掉的结果就是呼吸道并发感染,然后请抗生素来支援,对于免疫力不强的人来说,流感季节还是要注意的。
附一篇:「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
感冒的每一个症状都不是多余的,是人体与感冒病毒大战的产物。有意思的是,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在漫长的战争过程中,都只有旁观的份。
以前以为感冒是被治好的,中西医都争过这份功劳,现在知道,其实是免疫系统自己搞定的,你说这事尴尬不?
医学界公认,感冒无药可治!所谓的感冒药,只是缓解感冒症状,对人体解决战斗毫无益处,不拖后腿就算阿弥陀佛了。比如,有些感冒药的作用是收缩鼻腔血管,减少鼻涕;有些感冒药作用于下丘脑,硬生生将体温调回正常范围。某国消费了全球一大半的感冒药,简直就是医学界的一个笑话。
频繁干扰免疫系统,结果是什么呢?人体很难在正常时间内结束战斗,免疫系统和感冒病毒的战斗对人体自身的伤害其实也不小,所以长期感冒不愈,就可能导致呼吸道并发感染,严重的还会得肺炎,这就已经不是感冒了。只能说你的免疫系统太差,连感冒病毒都搞不定。
仅从周围朋友中观察,很多人的免疫系统毫无战斗力,只要一感冒,妥妥的呼吸道并发感染,最后都是抗生素来收场,然后免疫力一轮一轮往下掉。
我偶尔也感冒,对付起来很简单:提供足够营养,没食欲也得吃高营养的食物;多休息多喝水,尽量别干扰免疫系统的工作;最后脑子里想象着T细胞杀入敌阵,威风四方的画面。
事关健康,关于感冒,郑重提醒:我在高中时第一次尝试感冒发烧不吃药,折腾了十来天,过程贼痛苦;第二次折腾时间就短了点,往后若干次,每次都比前一次好些;如今对付感冒是小菜一碟,发烧时间不超过1小时,睡一晚基本就恢复了。
在这郑重提醒:我在整个感冒过程中,非常清楚自己有没有呼吸道并发感染,是在非常安全的情况下尝试的。如果阁下体质有很强的药物依赖性,建议谨慎对待感冒,尤其是儿童。
提醒结束,后果自负。
不要笑,最后一个就是,心理作用也很重要。
医学上,管这叫“安慰剂效应”,只要医生言之凿凿夸药效好,哪怕病人只是吃了一颗糖,有一半的病就好了,这个实验被反复证明。当然,还有一半的病靠安慰剂是好不了的,大伙私下别冒险尝试。
看完感冒的故事,有启发没?没启发的话,再看个故事,这个故事要点逻辑。
在感冒机理还没研究透彻之前,对感冒发烧的解释是: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温这个参数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对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伤害,所以此时的治疗逻辑是恢复中枢神经的功能来降低体温。这没问题吧?
但是当我们知道了感冒机理之后,这种治疗方案就显得很荒谬了。
再来假说糖尿病
把感冒换成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这个参数超出正常范围,从而对人体其他组织器官产生伤害,所以治疗逻辑是注射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类比感冒,胰岛相当于体温调节中枢,血糖浓度相当于体温,注射胰岛素相当于吃退烧药。
假设一种可能:人体免疫系统检测到了某种特殊情况,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提高血糖浓度来应对,所以主动降低了胰岛素的分泌,而这种特殊情况,并不在已知的人体参数内,于是,医生只能把病因解释为胰岛素分泌缺陷,并不停注射胰岛素。
这个假设就好比,医生在尚未发现感冒病毒时,只看到人体中枢神经莫名其妙提高体温,于是拼命用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注意,我只是从逻辑上为糖尿病的病因提供一种假设,毫无凭据,不负责判断对错。从逻辑上说,如果没有把疾病研究得像感冒那样透彻,那么调整参数式的治疗方案是存在重大隐患的。
西医治标?中医治根?
各位,是不是对西医产生动摇了?中医西医放一边,我们还是先感谢一下进化论吧!
有多少疾病研究得像感冒那样透彻呢?其实西医这几百年,打下的地盘并不多。
自限性疾病,就是那种自己会好的病,诸如感冒、水痘、口腔溃疡、某些甲状腺炎、某些肠炎,等等,你只需要给免疫系统提供营养和水分,战争是稳赢的,西医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缓解症状而已。
急性病,才是西医大展神威的场所,肺结核、疟疾、霍乱、伤口感染,还包括各种疫苗,等等,人类寿命大幅度增长,主要还是西医的功劳。不过,西医还搞不定的急性病也是成堆成堆的。
慢性病,几乎全是鏖战状态,西医的治疗方案就是哪个参数不对就调哪个参数,所以就得了个“治标不治本”的帽子。
实际上,医学专家对现代医学的认知都很保守,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鲁白,公开说过:“医学目前仅处于初步了解人体的阶段,医学能彻底治好的病其实少的可怜。”这怕是现代医学的主流观点了,奉劝各位迷信西医的盆友,也要把态度往谨慎的方向调一调,向专家靠拢。
上面这段是重点,要记下来。
于是,中医仍然活跃。
作为一门统计学或经验学,中医做不到像西医那么细致的去描述病理,能拿得出手的,只有疗效。
中医把免疫系统失灵描述为阴阳失衡,治病需调阴阳。这思路实际上是调节免疫系统,比西医调节参数的思路更合理,于是,中医顺手就摘走了“治根”的帽子。
无奈中医的调节手段太粗糙,“砭针灸药”和“望闻问切”一样,标准化太薄弱,不同个体的疗效稳定性实在不敢恭维。
在慢性病这个战场上,中医与西医可算旗鼓相当。西医效果稳定,但只能做到缓解(症状反复了您再来?);中医时好时坏,但偶尔能取得战果(可以撞撞运气?);平均下来,两者没本质差别。
除了打得难解难分的慢性病之外,还有一个地盘,西医还没开打。
身体明显不适,但所有化验参数都在正常范围,按照西医的定义,这就是健康的。但若是去看中医,结论可能就是阴阳失衡之类的。
咱们暂且把这地盘取名为:疑难杂症。在这块地头上,中医大杀四方?但结果也差不多,有好有坏,原因还是那个,非标准化导致效果不稳定。
医学既然是这副模样,我们自己还能做点什么?
下面这个观点是个人体会,这个体会来自于本人带母亲十医院所得,万般酸楚不足为外人道。
慢性病之所以是慢性病,是因为免疫系统和疾病展开了拉锯战,一时分不出高下,整个战局错综复杂,想通过调整几个参数就解决战斗的可能性并不大。
慢性病的解决思路是,提高免疫系统战斗力,恢复人体自我修复能力。具体措施:第一,检视周围,切断可能摄入污染的途径,我当时的做法是把自来水、大米、水果等都做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的检测,这需要一定的物理化学功底;第二,通过饮食习惯或体检判断是否缺乏某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这需要一定的生物医学常识,比如从不晒太阳可能会缺钙(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以产生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做完这两步,接下来就简单了:补充营养,减少污染,合理睡眠,适量运动,心情舒畅。
总结:中医偶尔治本,西医总是治标,免疫系统才是王道。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类比天气预报
天气的复杂程度和人体差不多数量级。早些年,天气预报的准确度经常不如一个有经验的老农,完全就是现代医学打不过传统中医的翻版。
虽然今天的天气预报依然不算完善,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时间很短,30天后的天气基本抓瞎,但已经能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众多流传至今的天气俗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一层秋雨一层凉”,也全都能解释明白了。
以百年千年的时间尺度来看,我想中医和天气预报一样,还是会走上标准化的道路,最终和西医完成统一,共同构成现代医学。
中医在海外
说起标准化,大伙一定会想起“斤斤计较”的日本和德国。没错,日德已经是中医强国了。
使用草药治病,我们管这叫“中药”,日本称为“汉方”。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可以使用中国《伤寒杂病论》中的10个古方生产汉方药,汉方药产业随之迅猛发展。如今日本汉方药厂有大约00家,汉方制剂多种,并占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德国中医研究所、医院、德国针灸学会、德国针灸-耳医学学会、中医学会等,这些已有几十年历史的中医研究单位都是德国人创办的。德国占了欧洲草药市场70%的份额,草药占德国药品市场的比例有0%~30%,这已经和中国差不多了。
其实不止德国,针灸在欧洲风靡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英国、意大利、法国,研究中医的机构遍地都是。
德国人研究中医并不是顺着阴阳五行的路子走,而是按西医的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之类的路子走,研究最多的是针灸和中药,对于中医的诊断方式相对较少。
这其实和国内的情况差不多,现在有几个中医是不用看化验单的?现代中医其实和古代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差异已经很大了。现在的中医大部分都是“卖中药的西医生”,诊断、病理都是西医的方法,只是在开药环节,把西药换成了中药。
中西医结合
随着技术发展,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原理逐步明确,大名鼎鼎的青蒿素就不说了。
再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很大程度上预示了中西医的未来。
上世纪70年代,癌症几乎等同于死刑,在西医给不出有效方案的情况下,老百姓只能找中医撞撞运气。当时东北林甸县有个民间中医,经常用偏方治疗癌症,效果不错,颇有些名气。随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生张亭栋成立了研究小组调查此事,这个偏方实在有些骇人:砒霜、氯化亚汞、蟾蜍分泌物,三种实打实的毒药。
张亭栋很快发现并不是所有癌症患者都有效果,经过一番专业的折腾,张亭栋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偏方中起作用的只有砒霜,另外个只有副作用;第二,偏方只对一种癌症效果最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到了70年代末,张亭栋已经能够拿出足够的数据表明,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疗效,甚至有少量患者彻底康复。
再后来,前卫生部部长陈竺等三人,用全反式维甲酸加砒霜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进行联合靶向治疗,近乎%的患者都能被成功治愈。
这是继屠呦呦青蒿素之后,中国又一项诺贝尔医学奖的热门人选。大伙体会一下,在整个过程中,中医经验,西医方法,所起的作用。
要为中医争口气的盆友不服了,为什么是中医走西医的路子?西医不能走中医的路子吗?别说,还真有。
最前沿的癌症治疗手段,已经开始尝试新的思路,并不是一味用抗癌药对抗癌细胞,而是调节“阴阳”,即调节免疫系统。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方式,成功治愈了很多濒临死亡的癌症患者,这是以前靠药物对抗癌细胞时代没法想象的。
重新激活免疫系统是极复杂的工作,目前也不算很成熟,各位不要私下尝试。
你所不知道的
非常抱歉,要提到这个让人压抑的话题。说实话,几次尝试,始终没有勇气看完相关纪录片。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从心底里排斥思考部队的细节,以致于臭名昭著的部队经常被忽略一点:这是一群日本的医学精英。
当一群医学精英可以毫无顾忌做活人实验时,它们顺利取得了人类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
人体含水量最早是部队测出来的,把活人关进高温干燥室,直至每一滴水都被蒸发完,最后测得人体含水量大约78%,尽管这一数字有很大误差。
请停止想象,念完下面这一串问题:人多久不喝水会死亡?多少温度可以把人冻死?各种化学试剂的致死量及致死原理,各种细菌病毒的致死量及感染路径,等等。
平复一下心情,因为还有更糟的。
日本战败后,美国和日本进行了一笔肮脏的交易:部队把研究成果交给了美国人,美国人帮助部队躲过了审判和惩罚。直到今天,相关资料仍没有完全公开,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研究成果被美日瓜分,并没有送予中国。
年4月,日本档案馆公开部队名成员实名名簿。部队的成员,在战后依然活跃在生物学、医学等领域。比如:大头目石井四郎手下的重要骨干内藤良一,创办了绿十字公司,一度成为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公司董事大都出自部队;冈本耕造,京都大学医学部部长,日本病理学会总会会长;田宫猛雄,东京大学医学部部长、国立癌中心总长、日本医学会会长;以解剖活人著称,号称部队“快刀手”的石川太刀雄丸,是金泽大学校长。此等例子,不胜枚举,部队一众骨干均在日本防卫厅、研究机构、医药公司等相关单位担任要职。
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部队只是一群变态杀人狂,对医学发展毫无帮助;另一种认为,战后美国日本生物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离不开部队的研究成果。
因美日仍未完全公开相关资料,故对此两种说法不做评论。只叹一句:苍天无眼!
科学尚无法解释,并不代表违反科学
中医仍然存在大量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比如针灸。但是,“科学无法解释”很奇怪吗?物理学前沿的所有现象都是当前科学无法解释的,哪一门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是现在科学能解释清楚的?
中医也好,西医也罢,我相信两者一定会走到一起的,因为他们的终点是同一个:生命运行的物理化学规律。
但目前两者之间的巨大鸿沟,不得不让人怀疑,医学到底已经走了多远?回头想想,人类科学毕竟才刚刚蹒跚起步,不能指望医学能飞多高。
反中医与中药双盲试验反中医者的火力比较集中,而且大多数直指的核心是:中药无法通过“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
我的观点是:仅仅依靠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彻底否定中药,是非常不恰当的。
第一,中医药自身的标准化尚未完成,在西医看来是一样的病,是同一个参数出问题,在中医看来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中医,会给不同人的同样病症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所以,大样本的样本同一性很难控制。
我简单跟踪过不同水平中医生的病人,好中医的病人缓解率显著高于差中医的病人缓解率,这至少说明中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还是起了作用的。
第二,中医对急症虽有作用,但对比西医并没有优势,多是针对慢性病,治疗周期动辄半年起步。对照实验的关键是单一变量,而常见的七八百种中药里,有四五百种是食物,请问,在长达半年的时间中,实验者如何保持单一变量?天天都吃一模一样的食物吗?
第三,中医治病并非一成不变,好的中医在给药后一个月左右,往往会根据病人反应调整治疗方案(其实西医也会这么做),很少会在半年时间内完全不改药方的。双盲试验默认的是“一病对一方”,但这显然和中医实际操作相差甚远。如果你认为这是中医故弄玄虚,请解释好中医和差中医的病人缓解率之间的差别。
哦,对了,别拿美国欧洲说事,让他们先把咖啡防癌的事情整明白,或者你给设计一个“喝咖啡十年能防癌”的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要严谨的那种。
最后,中西医之争,历来都是掀翻无数友谊小船的话题之一。本文仅是表达一下本人的看法。
下篇会推送幼儿成长和育儿的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h/6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