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比吃药还管用的几种传统疗法

比吃药还管用的几种传统方法

在健康中国的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对于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随着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大力扶持、中医药文化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老百姓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作为“绿色疗法”的传统医学以其时效性、便捷性和有效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所接受。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几个临床常见疾病的传统疗法,比吃药还要管用哦!

01

积食:扎四缝

“四缝”属于经外奇穴,位于手四指内中节处。

该穴在《针灸大成》中治小儿猢狲劳等症。所谓“猢狲劳”就是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或者是其他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表现为形体消瘦,饮食异常,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等。现如今,国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妈妈们的育儿日趋科学,疳积症较为少见,但“扎四缝”这种流传至今的古法,在小孩食欲不振、大便干结不通、食积发热、咳嗽、呃逆和惊风等病症上疗效显著,而且对于成人同样适用。治疗方法为四缝的点刺出血。这种出血有几种情况:一种是点刺后出现粘液或者是黄水,说明积滞比较严重;一种是出黯黑血,说明有气血不畅而导致的慢性咳喘等久病不愈之疾;如若出现淡红色血液,则说明病趋康复。为什么“扎四缝”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吗?这就要说到中医的取象比类法了:若把手指比做人体,四缝的位置刚好是人体中部的位置,所以可以治疗因中焦积滞而导致的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疾病。这种方法有效率很高,而且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前些日子和朋友一起出游的时候,朋友家的三岁小儿忽然发烧,精神萎靡,纳差腹痛。视其舌苔白腻,闻其口有异味,触其五心发热,遂诊断为食积发热,所幸身上备有三棱针与酒精,消毒后双手四缝穴点刺后挤出黄水直至血色鲜红(6滴左右),随即烧退,一日精神食欲大好。那么如果身边没有器具如何放血呢?对于幼儿来讲,掐四缝也同样能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且疗效比吃任何益生菌、肥儿丸之类的药物都要快得多。慢性病患者1-2次/周,重者可每日1~2次。一般治疗5~7次为一疗程。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消毒一定要严格,如有出血倾向或血液病患者,禁止针刺四缝穴。

02

上热下寒:灸关元

搞过中医临床的人肯定都见过类似这样的病人:大热天的上身穿着短袖,不住的出汗,心里烦躁不安,下身却穿着秋裤甚至毛裤,还直呼脚凉腿冷。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呢?答案是——《灵枢?刺节真邪》之厥阴病条中出现的“上热下寒”。此症状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患者常出现上身怕热、脸上长痘、易起口疮、喉咙痛等上火症状;下部表现为寒性,患者会有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宫寒痛经、便溏、大便不成形等征候。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天地有大宇宙,地气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会有万物生灵。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上焦心火往下走,温暖下半身,下焦肾水往上走,滋润上半身,二者在中焦脾胃汇合,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平阳秘从而使人体像太极一样达到和谐统一。但是如果此时中焦脾胃不通,则心火不能下行,肾水不能上行,火邪都堵在上半身,则会出现上文中提到的“上身短袖、下身毛裤”的情况。

上热下寒怎么调理?

要记住:上热下寒并不是真正的阳虚致寒,而是身体里面的火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所以我们的调理思路是打通中焦、调理脾胃、引火下行,上下寒热对流方能达到扶正祛邪、阴平阳秘、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张仲景大名鼎鼎的甘草泻心汤是专门治疗上热下寒证的经方。但是我们今天不吃药,只论调理。那该怎么办呢?答案很简单——艾灸!

我们在上文提到了,中焦主要脏器为脾和胃,所以中焦不通则重在调脾胃。我们可以选择艾灸中脘、足三里等常用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艾灸后很容易上火。那该怎么办呢?难道艾灸不能治疗上热下寒吗?当然不是。我在数年前曾有一位患者,是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妪,婚姻不幸,故而肝郁气结,长期肝郁则乘脾,数年都在上热下寒的状态下度过。当时她找到我,说以前艾灸过,但是一灸就会喉咙痛、眼睛红肿疼痛,所以每每艾灸便会半途而废。听到她的讲述,我便不再建议她艾灸足三里等穴,而是选用关元穴重灸!

关元,关,即关藏;元,元气,亦称丹田。为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亦为三焦之气所生之处。艾灸关元穴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若重灸关元初期会有上火症状,则说明该患者阴邪即将散尽,此时应该一鼓作气,继续重灸关元,上火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最终还能起到调理中焦,沟通上下的疗效。当然,如果灸后上火特别严重,可以暂停几天或减少灸量以使身体逐渐适应。或者加灸中脘穴以助邪外出。

此外,平时饮食忌食生、冷、辣,多吃绿色蔬菜,多吃枣,枣对补血理气很有裨益;饮食规律,睡眠充足;少生气、多运动,平时注意保暖,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03

顽固性口腔溃疡:涌泉

多年前读研究生的时候,跟老师学过一个方子:将吴茱萸粉用温醋(米醋)调成糊状,制作成一元硬币大小的药饼,敷于足底涌泉穴,日一次,连续多日,可引火归元,治疗上焦热证。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要点:吴茱萸、涌泉、引火归元和上焦热证。

1.吴茱萸

见于《神农本草经》,味辛,温、大热,可生可降,阳中有阴,有小毒。入肝、脾、肾之经。主温中下气,止痛,可逆,寒热。

2.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人字沟的交点。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即肾经之水。此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涌泉。该穴作用有二:滋阴上承,引火归元。

3.引火归元

中医认为,肾阳会温养五脏六腑,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如果肾阴亏竭,阴不含阳,就会出现虚阳上越的病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赤、口舌糜烂、生疮等。出现以上情况,就需要引火归元。该词从本质而言,就是用温热药与滋阴药合用治疗阴虚阳亢,将上焦的火引入下焦而被水浇灭。本方中吴茱萸属于温热药,而涌泉起到的就是滋阴的作用。

4.上焦热证

本方在临床上多被用于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而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只要是上焦热证,比如麦粒肿、咽喉肿痛、甚至发热、小儿流涎,流鼻血都会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把生姜片贴到涌泉穴上,也可以起到驱寒的作用,很适合因吹空调而导致寒气入体而导致的感冒发烧。

其实治病思路很重要,有时也很简单,上半身有火,你顺着经络让火窜下来,然后用水去灭火,一切符合自然界生、克、制、化和阴阳平衡的规律,疾病自然迎刃而解了。

04

睡眠障碍:八段锦

古语有云:“不觅仙方觅睡方”,睡眠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根本。当人进入深睡眠后,阳要入阴,但如果阳过亢,阴过弱,阳入不了阴,扰乱神明,就会出现阴阳失衡,从而产生睡眠障碍。导致阴阳失衡、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很多,如饮食内伤、气血不足、情志失调等。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出现睡眠问题,长期睡不着,免疫力必然下降,身体和情绪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简单分析,失眠的原因有“三多”:1.吃得多:夜生活丰富,很晚还在进食,导致肠胃负担过重而引起消化不良。正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2.玩得多:手机的诱惑太大,以致于“夜猫子”们不知不觉间熬夜至凌晨,打破了自然界的规律,破坏了人体生物钟,自然就睡不着了。3.想得多: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各种变化应接不暇,有些人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倍感压力,为此焦虑、抑郁,这种失眠更多与情志相关。西医学神经衰弱及更年期综合征引发的失眠,都与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等情志因素有关。

“睡不着”怎么办?

很多睡不着的人是靠药物维持基本睡眠,长期用药产生的依赖性不单单是身体的依赖,更多的是精神依赖。我们今天不说吃药,也不建议长期用药,教给大家一种运动疗法,每天做一做,肯定会对睡眠有帮助。这种传统运动疗法就是——“八段锦”。

八段锦起源于北宋,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古人将其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其动作舒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的极好运动。八段锦动作柔和连贯,动静相兼,神与形合,而且涉及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精髓和动作的完整性,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调节情志,锻炼身体的同时可以使人情绪放松,心情舒畅愉悦,自然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这样一个倡导全民健康的大健康时代下,没有任何副作用、又安全有效的传统疗法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共筑大健康!

武俊英,医院康复医学科,硕导,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九三学社山西省卫生委员会副主委。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康复分会会长,入选山西省卫计委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是省内康复医学青年领军人物。倡导成立山西省首家康复医学论坛——山西文源康复论坛并且担任组委会主任,为全省康复医学工作者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主要擅长脑卒中、脊髓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和各种物理因子的使用。近5年来在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康复领域颇有建树,尤其擅长筋膜手法的临床治疗与教学,在与国外肌肉骨骼康复领域专家的讨论、学习中将国际领先的FMS、SFMA、DNS等先进理念引入山西,并积极推动技术落地,引领山西康复医学专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蔡晓婧,主治医师,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山西省针灸协会会员,山西省中医药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理事。现担任医院康复科慢病治疗组组长,擅长运用针刺、艾灸、梅花针、水针等传统康复疗法,将整体康复与辩证康复相结合,治疗中风后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认知障碍等后遗症以及脊髓损伤后的功能和感觉障碍;将养生与康复相结合,治疗肩周炎、腰腿痛、失眠、抑郁、亚健康等老年病与慢性病。山医大一院康复科慢病管理组介绍!

山医大一院康复科慢病管理组慢病管理工作是在“全民大健康”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新的健康管理模式。慢病管理组分为五个治疗组:脊柱治疗组、关节治疗组、骨盆治疗组、呼吸治疗组和传统康复治疗组。慢病管理组利用最先进的SFMA、FMS评估体系,运用筋膜手法、麦特兰德关节松动、物理因子治疗等西医康复疗法配合针刺、艾灸、推拿等传统医学疗法,同时,我们在全省首次推出了将康复治疗与运动疗法相结合,为广大慢病患者以及亚健康人群提出个性化、人性化、全方位的治疗方案!

工作目标:

开展慢病管理,发挥中西优势。

建立健康档案,实施心身医疗。

发展医养模式,引领全民健康。

-(康复科医生值班室)-(康复科传统康复治疗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h/66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