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1

书名:我们都曾受过伤,却有了更好的人生:如何从童年创伤中复原?作者:[美]梅格·杰伊译者:蒋宗强前言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过去近20年我一直在倾听别人诉说心声。前不久,我开始写这本书,想以此记录我听到的内容。下面我讲一下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很多时候,人们遇到了难题,觉得无人倾诉,或者担心无人理解,就去找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学老师寻求帮助。近20年来,我的日子基本上都是关起门来,倾听别人诉说那些往往在隐秘情形下发生的事情。我从中总结出的一件事是,人们在遭遇某个问题时往往产生一种疏离感,觉得自己的问题与众不同,感到孤独无助,但太多人面临的问题其实是相似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们并不孤独,他们面临的问题其实也并不独特。此外,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找心理医生治疗或求助于心理学老师,毕竟大家都面临着经济、交通或文化等方面的障碍。我不仅在倾听过程中了解到很多事情,而且在研究和阅读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把这些信息讲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让那些有条件求助于心理医生或心理学老师的人了解到这些信息,还能让那些不具备条件的人通过网络、书店或公共图书馆了解这些信息。格洛丽亚·琼·沃特金斯(GloriaJeanWatkins)是一位知名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她更为人熟知的是其笔名贝尔·胡克斯(BellHooks)。如她所言,教育是一种干预。因此,我接下来所讲的内容都是非虚构类叙事。全书我借鉴了数百名研究人员的数百项研究成果,但考虑到可读性,正文里面只是提到了部分研究人员的名字。如果你想了解完整的引用信息,或者想知道可以从哪里读到更多信息,可以参考本书末尾的注释部分。我还引用了许多回忆录、自传、传记和小说中的文字。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引用的都是原文,但有时候,为了便于阅读,我会把引用的内容缩减一些,虽未使用括号或者省略号,但能确保原意不会改变。要想获得更完整的引文或上下文,可以在注释部分了解如何追溯数据源头。最重要的是,我在讲述有幸接触的客户和学生的故事时,是原原本本讲述的,跟他们向我讲述的内容一样。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基于真实事件,并努力传递出他们真实的情感。为了保护那些同我分享隐私的人,我对那些可能泄露他们身份的细节做出了一些改动。但这些故事的基本情况,比如,他们所面临的困难、他们的想法以及他们在克服这些问题时的感受等,都没有改动。我在本书中所描述的对话是根据我记住的内容来写的。我希望每个读者都能在接下来的字里行间看到自己的影子,但如果这些内容与某人经历有相似之处,则纯属巧合。第1章超常者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内心憋着一个无法倾诉的故事。——玛雅·安热卢(MayaAngelou)海伦(Helen)看起来镇定自若,就像她在电话里给我的感觉一样。她坐在沙发上,挺直腰板,一只手紧握着,另一只手搭在上面。我们相互寒暄了几句,然后问她来我办公室的路上是否一切顺利。海伦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先是开了一个工作会议,但散会晚了,会议一结束,她就冲出会议室,钻进车里,结果半路上轮胎没气了,便就近找了一个汽车服务点,把钥匙往工作人员那儿一扔,就急匆匆地离开了,边走边回头大声说一个小时后再过来取车,她跳上了一辆方向正确的公交车,过了大概1英里之后下车,最终跑了几个街区后才来到了我的办公室。“你听起来像个超级英雄。”我说。泪水开始从海伦的脸颊上滑落,她苦笑一下,悲伤地凝视着我。“有些糟糕的事情,你还不了解啊!”她回答道。海伦说,大学毕业后的这些年里,她大部分时间都是跟随一个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地到处跑,为了缔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奋斗,比如为了非洲的社会正义,为了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的气候正义,为了东欧和加勒比地区的青少年司法正义。我问她:“这种状态持续了多少年呢?”她停顿了一下,数了数,说:“差不多10年或11年了吧。”无论什么地方,只要需要海伦,她都愿意去,直到后来忽然有一天,她的母亲告诉她说家里需要她。海伦的父亲自杀了,就在她从小到大生活的那栋房子里。他们住在旧金山郊区,距离市区两小时车程。她家的房子看起来普普通通,有一个院子,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嬉戏玩耍。海伦和两个弟弟各有一间卧室。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那个年龄较小的弟弟半夜偷偷溜出房子,朝后院的游泳池走去的时候,没有人能听到。当他溺亡的时候,也没有人能看到。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情了。海伦在十几岁时也开始在夜里偷偷溜出去。起初,她只是想知道弟弟生前深夜溜出去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但后来海伦发现这种行为她欲罢不能,因为这给她一种逃离的感觉,至少有一段时间是这样。她的父亲并不主张举家搬到别的地方重新开始。她的母亲也不愿意搬离那栋房子,因为那里承载着她对幼子的记忆。白天,校园里的海伦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的学习成绩还挺好。她的父母需要她成为强者,而她在学校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在夜里,海伦却喜欢溜出家门,连续走上好几个街区。行走在昏黄的路灯下面,她不需要为任何人佯装坚强,也不需要去拯救任何人。放下满世界奔波的工作回到家后,海伦开着租来的车,行驶在同样的街道上,那里的房子看起来都相似,但她感觉自己的房子就是与众不同,她很不喜欢这种感觉。她去了父亲的办公室,在那里她把父亲的私人物品装进了一个纸箱,其中有一个空水瓶藏在桌子最下面的抽屉里,颇有几分神秘色彩。她拧开瓶盖,把鼻子凑到瓶盖上闻了闻,她闻到了一股酒味。海伦也想喝酒,她坐在父亲的办公椅上,靠着椅背,转了一圈,环视了一下办公室椅子上杂乱堆放的数百份文件。在离开的路上,海伦礼貌地感谢了她父亲的同事们,他们笨拙地表示了哀悼,同时也祝贺她做了许多好事,说:“你知道的,你父亲为你感到骄傲。他经常提起你。”海伦知道这一点。她过去是,而且一直是家人的骄傲,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的家庭是完好的。很快,海伦在家乡附近找到了一份新工作,这次是为总统竞选活动充当筹款人。她的理由是,美国这边也有一些工作需要她来做,此外,她的母亲也需要她。于是,她便放弃了为世界其他国家奔波的工作。在新的办公室里,她和众多捐赠者们进行友好而热情的交流。但有一天,她忽然接到了一个电话,话筒中传来了母亲那悲痛欲绝的声音:母亲曾经发誓永远不搬离的房子可能会因为无力还贷而被银行没收。就是在这个时候,海伦来到我的办公室,给我讲了她的故事。“我以前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说过这些。”海伦倾诉着,泪水顺着脸颊滚落下来。“有些人知道一些事儿,但没有人知道全部。别人看我时,往往看到我所做的那些伟大的事情,他们可能知道一点儿关于我家的事情,这令他们感到吃惊,但没有人真正了解我。我想是这样的,没有人真正了解我。我真的很孤独。”海伦沉默地坐了很长一段时间,一张纸巾在她手上反复折叠着。“我太累了,”她继续说,“当我想到世界上有人经历了比我还艰难的生活时,我还坐在这里哭泣,感觉挺尴尬,我好像没权利像现在这样疲惫和悲伤。我不知道我怎么了。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时我觉得自己不适合待在任何地方,好像没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我……我总是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当我问海伦,她是否曾经认为自己有复原力时,她的反应与其说是困惑,不如说是吃惊。她的回答迅速而坚定:“不。”她继续实事求是地向我解释,好像是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一般。她说:“如果我有复原力,我就不会坐在这里了,就不需要和您这样的人交谈了。”海伦的时间拿捏得非常完美,她瞥了一眼手表,插嘴说道:“我们的时间到了。下星期见。”她拭去脸上的泪水,走了出去,去取车了。海伦是个奇迹般的人物。无论是挺过了童年,还是第一天来到我的办公室,她都克服了大大小小的逆境,比如失去弟弟、父母为弟弟的去世而悲伤、父亲去世、国际上存在形形色色的不公正现象、轮胎瘪了等等。无论发生什么,海伦都是立即采取应对行动。她内心强大、意志坚定、富有同情心,而且很勇敢,是家里的英雄,在其他人看来或许也是如此。她似乎永远在不知疲倦地拯救那些需要她的人,为世界各地的陌生人挺身而出。对那些认识海伦的人来说,她是一个奇迹,也许很少有人会想到,在紧闭的心灵之门后面,她感到疲惫,感到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感到无比孤独。但海伦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与别人有多大差异。以下是青少年每天醒来最常见的逆境。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属于这些儿童或青年中的一员,可以问一下自己以下问题。在20岁之前:?你有没有因为死亡或离婚的原因而失去父母或兄弟姐妹??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是否经常对你破口大骂,打击你、侮辱你、孤立你,或者表现得让你感到害怕??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酗酒或者滥用药物吗??你曾经在学校或社区中被其他孩子欺凌吗?有谁令你感到害怕吗??你是否与患有精神疾病、其他严重疾病或具有特殊需求的成年人或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你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是否经常推搡你、抓挠你、殴打你或朝你扔东西,或者曾经重重地打过你,以至于你出现了瘀伤、擦伤或其他伤害??你是否生活在一个没有干净衣服或足够食物、请不起医生,或没有人保护你的家庭里面??你家有人进过监狱吗??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至少比你大5岁的人是否用性骚扰的方式抚摸过你的身体,或者要求你做一些类似的事情??你家里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时会被殴打、被踢踹、被掌掴,或被人拿着武器威胁吗?如果你对其中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或者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上面没有提到的逆境,那么你并不孤单,并非只有你自己遇到了这些问题。如果单独来考虑,这些问题可能只会影响一小部分人,但如果放到“童年逆境”这个大框架下去考虑,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很多例子表明多达75%的青少年有以上一个或多个问题,而且一个问题可能会导致其他问题。然而,我们都知道,像海伦一样(或许也像你一样),许多青少年尽管经历了很多逆境,但他们已经长大了,并且在这个世界上过得很好。他们在童年经历的逆境甚至可能对他们起到了激励的作用。社会学家称这样的人具有“复原力”。根据美国心理学会的说法,所谓复原力,就是指一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或持续不断的重大压力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自我适应能力。研究人员表示,尽管面对重大风险,他们能表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能力,尽管面对严峻的挑战,他们还是能够取得成功。不管你选择怎样准确表述,复原力的一个核心意思就是,人们在逆境中表现得比预期的要好,在遭遇许多不利因素时,这些人总是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努力。我们当然可以说,在经历了所有逆境之后,海伦的确已经成功了。她适应得很好,她比许多人预料的更有能力、更成功。那么,海伦为什么不认为自己很有复原力呢?问题是,在口语中,我们用看似简单的术语谈论复原力。我们说有复原力的人就是有所谓的“弹性”,认为他们能够从逆境中恢复过来。如果查一下字典,我们会发现复原力往往被定义为弹性,即在遭遇疾病、不幸或休克后能够迅速、轻松地恢复原状的能力。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基于弹性视角的定义都是行得通的,比如我们从流感中恢复之后,可以说我们弹回了原状,或者我们在失业后实现了再就业,也可以说弹回了原状。但是这些比较流行的描述方式都不符合像海伦这样的人的内心状况,他们大多数人的内心状况并没有很快恢复或弹回到最初的状态,而是被他们早期的经历永远地改变了。说到克服童年的逆境,复原起来并非易事。事实上,社会学家认为,最好不要把复原力理解为人们拥有或没有的某种弹性特质,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现象,视为我们能看到但不能完全理解的一种东西。我们可以在海伦这样的故事里面看到这种现象,也可以在很多名人的生活中看到这种现象。我们将在后续章节里面谈到这些名人。这些名人的故事向我们表明,诸如海伦这样遭遇逆境的人并不像他们自我感觉的那样孤单。事实上,遭遇类似逆境的人很多。下面这些名人就是遭遇过童年逆境却表现出卓越复原力的典范:安德烈·阿加西(AndreAgassi),网球大满贯冠军玛雅·安热卢,作家艾利森·贝克戴尔(AlisonBechdel),漫画家约翰尼·卡森(JohnnyCarson),喜剧演员约翰尼·卡什(JohnnyCash),乡村歌手斯蒂芬·科尔伯特(StephenColbert),喜剧演员米斯蒂·科普兰(MistyCopeland),芭蕾舞演员艾伦·卡明(AlanCumming),演员维奥拉·戴维斯(ViolaDavis),演员维克多·弗兰克尔(ViktorFrankl),精神病学家和大屠杀幸存者勒布朗·詹姆斯(LeBronJames),篮球冠军巴拉克·奥巴马(BarackObama),第44任美国总统保罗·瑞安(PaulRyan),第62任美国众议院议长奥利弗·萨克斯(OliverSacks),神经学家霍华德·舒尔茨(HowardSchultz),星巴克董事长阿希尔·夏尔玛(AkhilSharma),作家伊丽莎白·斯马特(ElizabethSmart),儿童安全倡导者索尼娅·索托马约尔(SoniaSotomayor),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艺术家伊丽莎白·沃伦(ElizabethWarren),美国参议员奥普拉·温弗里(OprahWinfrey),媒体大亨和慈善家肖恩·科里·卡特(ShawnCoreyCarter,艺名Jay–Z),说唱歌手和商人然而,大多数具有复原力的人并不是名人,而是隐匿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比如医生、艺术家、企业家、律师、邻居、父母、活动人士、教师、学生、读者等等。我们不能总是用球的反弹或橡皮筋的弹性去比喻他们的复原力,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更好的比喻。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复原力的故事应该得到一种更为宏观和全面的呈现。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在后面的章节中,普通人和公众人物的故事将向我们展示一个事实,即很多人误以为有复原力的年轻人能从困难时期反弹回来,但事实恰恰与这种观点相反,这些人所做的事情要复杂得多,也勇敢得多。他们是自己生活舞台上的主角,经常发起别人看不见的、激烈而无情的战斗。我们将了解到,他们的一生是英勇的、强大的和危险的。我认为,经过几十年的调查和研究,这种现象至今仍令人惊叹和困惑。年,心理学家维克多·格策尔(VictorGoertzel)和他的妻子米尔德丽德·格策尔(MildredGoertzel)合著了一本书,书名为《卓越的摇篮:对20世纪多位名人的童年进行的一项发人深省的研究》(CradlesofEminence:AProvocativeStudyoftheChildhoodsofOverFamousTwentieth–CenturyMenandWomen)。他们选择的研究对象都是对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并至少拥有两部个人传记的名人,比如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Armstrong)、弗里达·卡洛(FridaKahlo)、玛丽·居里(MarieCurie)、埃莉诺·罗斯福(EleanorRoosevelt)、亨利·福特(HenryFord)以及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D.Rockefeller)等。格策尔的书中最发人深省——或者说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在这些杰出人物中,有3/4的人在儿童期就饱受贫穷、家庭破裂、父母虐待、酗酒、残疾、疾病或其他不幸折磨。只有58人(不到15%)的原生家庭算是没有烦恼的,父母也能给孩子提供支持。格策尔写道:“这些所谓的‘正常人’,似乎不太可能跻身名人堂。”也许美国前第一夫人阿比盖尔·亚当斯(AbigailAdams)说得对:“足智多谋、精明强干乃是在与困难做斗争中形成的……当扣人心弦的形势使头脑变得激越昂扬,原本沉睡的潜质就会苏醒并活跃起来,形成英雄和政治家的特质。”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逆境是很常见的。逆境不是少数不幸的人所背负的难以承受的负担,而是在很多名人、英雄和无数普通人的个人历史中都可以看到的现象。社会学家最早主要是出于偶然发现了这些具有复原力的个体。近百年来,自心理学领域创立以来,研究人员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h/66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