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B推荐利剑破邪毒黄芩素双重机制
随着新冠病毒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让我们又一次重新认识了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病原微生物——病毒,这一人类疾病的幕后推手。其中,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是一种感染率极高的嗜神经性双链DNA病毒。据统计,全世界HSV-1血清阳性率高达50%-90%。HSV-1感染患者通常表现为唇周疱疹,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失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甚至死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然而,目前尚无临床批准推广使用预防HSV-1感染的疫苗,而且现有的核苷类似物,如阿昔洛韦和喷昔洛韦等药物在治疗HSV-1感染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和耐药性。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与开发新型抗HSV-1感染药物。近期,《药学学报》英文刊青年编委、暨南大学药学院何蓉蓉教授团队通过多种细胞与动物模型发现天然来源的活性化合物黄芩素具有强效的抗HSV-1感染活性。该文章发表在《药学学报》英文刊(ActaPharmaceuticaSinicaB)年12期上。何蓉蓉教授为主通讯,团队骨干李怡芳副教授和合作方云南中医药大学的李维熙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何蓉蓉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情志应激增加病毒“易感性”及中药的干预作用研究。年,博士生罗卓等为第一作者在SignalTransductTargetTher(doi:10./s---z.)上报道了情志因素通过应激激素造成线粒体抗病毒蛋白MAVS的泛素化降解而增加机体对病毒“易感性”的机制。有趣的是,他们发现传统医学里“上火”的头面部症状与I型疱疹病毒(HSV-1)复发的颜面部疱疹有相通之处,因此详细论证了“上火”与HSV-1易感性之间的关系,并将成果发表在本刊上(ActaPharmSinB;10(3):-)。随后,他们采用实验手段,在Theranostics上发表了关于情志因素引起的“上火”会通过促进内在免疫蛋白PML的降解来增加对HSV-1的易感性研究。基于此易感模型,该课题组有效地评价了一些清热类中药的抗病毒作用。他们发现这些中药虽然没有直接抗病毒作用,却可以通过降低宿主“易感性”从而达到抗病毒效果,与此同时也发现这些中药来源的化合物确实存在直接抗病毒作用。本研究是通过多种细胞与动物模型发现天然来源的活性化合物黄芩素具有强效的直接抗HSV-1感染活性。该研究还发现,黄芩素在体外模型中强烈抑制了HSV-1/F株以及HSV-1/Blue株(阿昔洛韦耐药株)的复制。在HSV-1眼部感染小鼠模型中,黄芩素明显减少体内HSV-1/F的复制,炎症反应和角膜组织损伤。此外,黄芩素也显著降低鼻滴感染HSV-1小鼠的死亡率,并降低鼻和三叉神经节中病毒载量。同时,在离体的鼠表皮模型中证实了黄芩素对HSV-1感染的抑制效果。进一步机制研究揭示了黄芩素抵抗HSV-1感染的双重作用机制,一方面“精准打击,直破敌营”,黄芩素自身具有HSV-1病毒活性抑制作用,直接灭活病毒颗粒,降低病毒对机体的感染;另一方面“拨乱反正,增强御敌”,黄芩素通过抑制I-κB激酶(IKK-β)的磷酸化,降低机体的炎症水平,进而达到对HSV-1复制的抑制效应。该研究为HSV-1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候选药物,特别对阿昔洛韦耐药株的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香江学者计划、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支持。
上一篇文章: 鬼医十三完 下一篇文章: ldquo新一轮病毒感染,高烧40度
Inhibitoryeffectsofbaicaleinagainstherpessimplexvirustype1
ActaPharmaSinB;10(12):-ZhuoLuo,Xiu-PingKuang,Qing-QingZhou,Chang-YuYan,WenLi,Hai-BiaoGong,HiroshiKurihara,Wei-XiLi*,Yi-FangLi*,Rong-RongHe*研究团队简介:暨南大学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合作奖获得者日籍栗原博(KuriharaHiroshi)教授始建于年,目前何蓉蓉教授为主要学术带头人。该团队主要从事中医情志致病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以“疾病易感性”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重点研究情志应激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氧化应激损伤的病理机制,致力于创新性建立“疾病易感性”的中医药评价体系,以实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药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何蓉蓉,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医学院副院长,药学院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疾病易感性及中医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首届“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等人才项目。任FrontiersinPharmacology副主编,ActaPharmaceuticaSinicaB等期刊青年编委等社会职务。主要聚焦中医情志致病理论和氧化应激的生物医学基础研究。以通讯作者在NatureChemicalBiology、NatureCommunication、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RedoxBiology等国际杂志高水杂志发表SCI论文六十余篇。专利成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科研成果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创新人才奖等奖项。罗卓,男,暨南大学中药药理学博士生,主要的研究方向为中药与天然药物抗病毒药理活性研究。在研究生期间,曾获暨南大学博士国家奖学金,围绕情志应激增加病毒易感性机制及中药保护作用研究课题,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在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A1-1区,IF=13.)、Theranostics(A1-1区,IF=8.)、ActaPharmaceuticaSinicaB(A1-1区,IF=7.)、FrontiersinPharmacology(A1-2区,IF=4.)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篇,中文核心1篇。点击阅读原文,打开原文链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h/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