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生儿科春节里最温暖的生命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但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却是最忙碌的时候。他们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守望着生命的平安。医院新生儿科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用医者大爱为一个个呱呱坠地的新生命保驾护航。
儿科被称为“哑科”,儿童患者不会和医生交流,给诊疗过程带来不少难题。在医院的新生儿科室,收治的患者均是出生后28天以内的危急重症新生儿,医务人员不仅是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更是照顾患儿吃喝拉撒的“全职保姆”。
烟威地医院虽然不少,医院新生儿科的60余张床位却长期处于满负荷状态,并经常接收转诊患儿。“那7个孩子昨晚的状态怎么样?”“有没有突发情况?”一大早,刚进新生儿监护室,丁艳洁拉住值班护士就连连发问。
丁艳洁正在查看患儿
丁艳洁是医院新生儿科主任,上午10时许,她和耳鼻喉科医生正在为一位呼吸困难的新生儿诊断病情。“这个孩子是几天前由外院转来,因为涉及耳鼻喉科的疾病,我们请来专家要用喉镜观察孩子是哪个地方梗阻。”11时许,超声科的专家们又和丁艳洁一起给一个外院转来的新生儿做彩超检查。
每日消毒更换衣物
节假日比平时更忙
新生儿病区的护士们查看了每一个住在暖箱的孩子,抱起哄好了一个个哭闹不止的孩子,给孩子温了奶并喂奶,换了衣服和尿不湿。一位护士说:“我们既当护士,又当妈妈。很多孩子是一出生就被收入我们科的,在治疗之外,是我们给他们喂奶,换尿不湿,哭了也是我们抱起来哄。”
由于科室收治的患儿多为早产儿,病情复杂且变化快,为保证新生儿远离感染源,每个孩子的床位旁都有两瓶消毒液。“只要是接触患儿,就必须要洗手消毒,医生和护士平均一天要洗几十次。”丁艳洁解释,这是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新生儿的包被和全身衣服,包括暖箱中的小床单等等都是每天换洗消毒,暖箱一周一次大消毒,所有氧气管路是一个孩子一用,一周一换。”
节假日期间,产科和新生儿病区总是一如既往的忙。“正如孩子的出生没有固定时间,我们也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丁艳洁说,“烟威地区的很多病人都在我们这里诊治,过年时许多孩子出生都集中到我们这里来。”每年春节期间急诊和从外院转诊的孕妇数量都会增加,住进新生儿病区的新生儿也随之增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期间,医院产科共迎来名新生儿。新生儿病区住进了60余个小生命,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他们都平安出院。
虽然春节来临,但是整个科室却依旧有条不紊地执行工作。整个上午丁艳洁和科室人员们都在病房里忙碌着,照顾病人、查看病情、检查医嘱……“平时护理人员们会根据孩子的病情进行讨论。有的孩子病情进展太快,医院其他科室的专家给孩子进行专门诊断。”
白衣天使悉心守护
患儿平安是最大幸福
每天一上班,新生儿病区的医务人员便开始交接班,进入“连轴转”的状态。“由于患儿众多,救治任务重,科室医务人员几乎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丁艳洁告诉记者,科室医务人员从来没有按时下班的时候,一天下来,要走近万步。
据统计,新生儿病区每年收治危重新生儿余名,其中出生体重低于克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余名,体重低于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或胎龄小于28周的极早产儿50余名。“抢救成功最小出生体重为g,只有一瓶矿泉水的重量。”丁艳洁表示,多数早产儿要面临呼吸关、喂养关、感染关等十几个关口的挑战,面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医护人员们不仅承担着治疗压力,还有背后那一个个家庭期待的眼神。
面对着这些只会用“哭”来表达的小宝宝,新生儿病区的医护人员们除了每天详细观察记录监护仪器上的体征指标外,还要通过观察患儿的吃奶、排便、体重、哭闹等情况,及时捕捉和判断患儿病情的细微变化,以此进行常规治疗和急救抢救措施,并科学调整治疗方案。除此之外,移动DR、B超等先进仪器也是他们的必备技能。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全职保姆”的守护,才让患儿们有了一个健康的环境。
在新生儿病区,患儿每天的用药、喂奶剂量都会随着体重、病情的变化而调整,医院配备了容积泵,微量泵等多种设备,方便控制用药速度和维持患儿血糖稳定。除了做好病房日常工作之外,丁艳洁和科室医务人员还要肩负起院内急诊以及院外转运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防流感勤喂养
新生父母要注意
新生儿病区的出院标准严格,丁艳洁告诉记者:“小患者们只有达到34-35周龄以上,体重达到两千克以上,能自己吃奶,黄疸不重和没有感染的情况下才能出院。”
在患儿出院后,丁艳洁还盯紧他们的随访工作,定期了解其营养和发育状况。对于已经足月的高危儿,通常是出院后1-2周开始随访第一次,每月随访至6月,6月-1周岁每2个月随访一次,一周岁以后3-6个月随访一次,一般要到两三岁左右完成随访工作。对于一些胎龄在28周以下的“流产儿”,丁艳洁会更加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f/6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