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室咳嗽久治不愈,竟被一个被贬史官发
现在一生病,医院跑,打针挂水吃药一套流程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在没有西医的古代中国,老百姓是怎么看病的?
小康家庭就请江湖郎中,而穷苦百姓只能用土药方子自治。
皇家就不同了,专门设了一个为皇室成员看病的医疗机构,被称为“御医院”或“太医院”、“御药房”。
医院的医生,都有高超的技术和诊疗经验,像我们熟悉的李时珍,医院上班。
但是皇室这碗饭不好吃,看着风光无限,无论是天子皇帝、还是后宫嫔妃、王子皇孙,性命金贵得很,如果开出的药方治不好病,搞不好要掉脑袋的。
虽然风险大但待遇好,就像公务员福利多,《水浒传》种神医安道全因治好了宋徽宗的病,后来做了金紫医官,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
医院院使(院长)就是四品官,有少数还被授二品顶戴,而许多带兵打仗几十年,功卓著的战将,顶多也就封个这样的奖。
看病讲究一个对症下药,对不准就难治。
就像咳嗽,不仅是现在难治,在古代是非常难治的顽疾。
很多人一直咳到进了棺材板,也没治好。
明代一小公主从小就深受咳嗽困扰,久治不愈,夜不能寐,皇宫太医治不好,皇后揪心不已,随即召见李时珍诊断。
李时珍突然想到寻访民间草药时,曾得一民间土方:橘红为引,止咳效果上佳,便开了药方,不久便痊愈,此事便在宫里传开。
那些抽烟喝酒或者各种问题饱受咳嗽困扰的皇室子弟,无不乐开颜,如获至宝。
此方被李时珍记在《本草纲目》中:“橘红佳品,利气、化痰、止咳功倍于他药”。
而关于化橘红的这一土方,据说是北宋时,我国著名史学家范祖禹首先发现的。
范祖禹是四川华阳人,他精通史事,干过最牛逼的事就是协同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
年轻的时候好不容易考上公务员,无奈性子太直,冒死直谏,得罪了奸臣,被贬为武安军节度副使,并流放宾、水、河三州。元符元年(年)被贬化州。
这一贬就是十万百千里,长途跋涉,心情又郁闷,途中患了严重咳嗽症,整日气喘咳嗽不止,他到化州后,住州署苏泽堂。
一天早上梳洗完毕,习惯性喝完泡好的茶,便到院内空地遛弯散心,不知为何,他觉得这天身体特别舒坦,半个月后,咳嗽基本痊愈,用餐胃口大开,吃嘛嘛香。
他感到奇怪,便问随从李宾,得知州署有一石龙井,这段时间,李宾从这口井取水泡茶的。
于是范祖禹亲自到井边考察,只见井中飘浮着许多小白花,取井水细加品味,顿觉有股奇异芳香。
抬头一看,井旁有两棵似橙似柚的树正盛开着白花。
掐指一算,井中白花是树上掉下的,李宾用井水泡茶,致使我身体好转的,于时他从井中取回水,又摘了些小花泡茶品饮。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气喘、咳嗽症竟全好了。
为了更清楚了解这种树的名称、功用,范祖禹访问了州地乡民,查阅不少有关南方植物类书籍和对此树作了仔细研究,终于弄清了这是化州橘红树。
而后,范祖禹又将橘红花、果送给一些咳嗽、水土不适的人泡茶服用,收到了化痰止咳,健胃行气功效,而流传民间。
等到明末清初,橘红药用效果传入宫廷列为御用药物,被列为朝廷一级保护植物。
从开花到结果,官府派兵守护,亲信亲点果数,逐一编号,且有脱落,须拿到官府注销,然后每年收获季节按例上贡朝廷。
今天尖队就把这款:古代达官贵人治疗咳嗽常用到的名贵中药材化州橘红,介绍给大家。
如果咳嗽气喘,例如:哮喘、支气管炎、慢性咽炎都是可以用化州橘红调理。
神奇的是,不像药那般苦得难以下咽,化开后化橘红糖喝起来甜甜的,非常好喝。
喝完后喉咙立马舒缓了不少,嗓子也不痒了。但凡碰到同事亲友咳嗽未愈,或者闲谈中提及谁上火喉咙有点不舒服,伍叔都会赠化橘红糖给他们调理。
没想到喝完后大家出奇的一致好评:“相比于含片或者喉宝什么的,要有效得多,嗓子舒坦,并且口感还不错,淡淡陈皮香味……”。
尖妹建议大家平时家里也常备两罐,三岁以上小孩和老人都能吃,尤其针对经常用嗓的教师、业务员、服务工作者、咽喉炎患者等效果显著。
如果你身边有嗓子压力大的亲人朋友,赶紧帮他置备一罐,无论放在办公室还是家里都非常方便。
(润肺清肺咳嗽气喘必备)
原价:59元/罐现价:39元/罐(内含16颗)
PS:买3罐送1罐
丨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f/4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