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养生三必需防ldquo暑邪rd
暑为夏季主气,是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暑天火热之气使人致病为暑邪。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故暑邪致病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时病论·卷四》说:“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中暑也称“伤暑”或“感暑”。中医文献有阴暑、阳暑之名。中医把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通常是见于长时间在太阳暴晒下出现的中暑现象,而阴暑则是引致大部分中暑现象的原因,是指“暑热在内、寒湿在外”。阴暑通常是都市人以错误的方式解暑引起。由于天气炎热,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正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诱发此症,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
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故为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阳热亢盛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高热、面赤、心烦、汗出、脉洪大等。
(2)暑性升散暑性升散,易伤津气。故暑邪侵入人体,使腠理开泄而为多汗;汗多则易耗伤津液,见口渴喜饮、尿短赤等。汗多气随汗泄,则致气虚,见气短、乏力、体倦等症。
(3)暑多挟湿因夏季气候炎热,且多雨,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故常见暑湿相兼为病。其临床表现除有暑热症状外,尚有湿阻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大便溏泄,小便短赤,舌苔厚腻等。
应当指出,暑多挟湿,不能理解为“暑必兼湿”。正如《温热经纬·卷三》雄按:“暑与湿原是二气,虽易兼感,实非中暑必定有湿也。”临床上必须同时见到暑热及湿邪相合的证候,方能诊为暑湿证。
在临床辨证治疗上,凡具有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的证候,皆应用清热解暑、益气生津的方药治疗。兼有湿邪的暑湿证,又应清热解暑化湿。若暑热化火内传心营,引起闭窍动风之变时,则须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清心凉营,化痰开窍,凉肝息风等法。
夏季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面对热辣辣的太阳,走一步汗水都如雨下,我们应该如何防暑养生呢?炎热的夏天,适当补充阳气更利于养生,但是在保健养生的过程中,需根据个人体质而定,对症下药。其实,简单才是真,“最好的食物是白米饭,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
夏季养生要根据身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夏季天气炎热,人体阳气外浮于体表,皮肤毛孔舒张,加上夏季又是阳气最旺盛之时,适当补充阳气更利于夏季养生。因此中医养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
生姜性辛温,具有和胃补脾护阳的功能。夏季阳气上浮,内在脏腑的阳气空虚和损耗,多吃点生姜,可适当扶阳。其实天灸疗法也是这个道理,天灸的药膏一般选用麻黄、生姜等温热性的药物,通过人体相对应的穴位治疗。专家指出,“由于穴位具有通道双向性的热点,加上夏季穴位通道较为通畅,药物渗透与吸收后,温煦肺经阳气,能把暗藏在身体内部的寒邪化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既然要补阳,当然冷饮、凉茶等要少喝;食物性味不要太凉,如二十四味,金银花和菊花等太苦寒的凉茶要少喝,尤其是体质偏寒的人群;少吹空调,注意保暖御寒。专家介绍,冷饮对脏腑阳气有一定的损害,内在来说不要多喝冷饮、凉茶或西瓜吃太多。“夏季养生,多吃温阳药物和食物来补充内脏阳气的不足,建议无论是煲汤还是煲粥,都可以适当加一些生姜和陈皮,这有温中补阳、化湿解表的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辨证体质,对症下药。中医历来强调人体的阴阳平衡,如果阴虚而补阳或阳虚而补阴,都会破坏人体平衡,加重病情。所以无论是养生保健还是疾病治疗,都需要分清体质而进行,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学会辨证论治。如人体是属于正常状态还是病理状态?病理状态要分虚和实,虚里面还要分阴虚、气虚、血虚,实又分血热证、寒热证等。
防暑小贴士
露天工作人群盐茶:用食盐1克,茶叶5克,加开水毫升,冲泡,凉后饮用,有祛热解暑,补液止渴作用。
各种人群防暑:老人:薏仁扁豆粥:薏仁50克,扁豆50克,陈皮3克,粳米克,分早晚两次食用。健脾益胃,清暑止渴。
荷叶茯苓粥:鲜荷叶1张,鲜紫苏10片,茯苓50克,鲜淮山克,薏米30克,粳米克。荷叶茯苓粥对暑热所致的头胀、胸闷、小便黄、湿热泻痢有较好的疗效。
儿童排骨薏米黄豆汤:排骨或瘦肉克,薏米30克,黄豆30克,麦芽30克,陈皮3克,加适量水煲汤喝,可去暑湿消滞。
黄皮蜜糖生姜水:鲜黄皮克,连皮压碎,用开水冲泡,放凉后加入适量蜜糖和生姜汁,可放冰箱冰镇后饮用,有清热解暑、醒胃消滞之效。
孕妇桑寄脊骨汤:桑寄生30克,砂仁5克,陈皮3克,扁豆花3克,猪脊骨克,加适量水煲汤,分次食用,可以健脾消滞,安胎解暑。
白鲫粥:白鲫一条,砂仁5克,冬瓜皮30克,陈皮3克,加一小块排骨和适量米煲粥食用,有养胎解暑之效。
三伏天是养阳气防治疾病的黄金时期:哪些做法最伤阳气?什么是阳气?为什么要护阳?中医所说的阳气,指的是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
阳气乃人身立命之本。俗语说:“人活一口气”,这一口气就是阳气。人体死亡的标志是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衰竭或丧失,而不是没有这些器官。只发上述器官的功能得于正常发挥,人不吃不喝一周也未必会死亡。因此,阳气的有无是生命活动存在与否的原动力。若人体没有阳气,生命就会终止;阳气运行失常,人就不能健康生长发育。阳气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
维护机体的阳气,对保证其功能、预防和治疗疾病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扁鹊心书》中有:“人之真元乃一身主宰,真气强则人强,虚则人病,脱则人死”,“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此处真气即为阳气、元气。虞传在《医学正传》中指出“夫两肾固为真原之根本,性命之所关”,强调了人体阳气乃人体生命的主宰。
张景岳提出“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认为肾阳能够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各种机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并激发精血津液化生为气或能量,使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发挥。张景岳还指出“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他在《大宝论》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可见阳气在人体养生中的重要地位。
三伏天阳气最盛,是护阳最佳时期阳气的有升降出入的规律:春天阳气生发,夏天生发至极限,秋天开始收敛,冬天则潜藏起来。同样一天当中,白天相当于春夏,夜晚相当于秋冬。每天早上醒来,体内阳气开始生发,到了中午,阳气生发到极限,然后渐渐衰退,傍晚时分,阳气入阴,到了晚上则潜藏起来。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季节,三伏天则是一年中阳气最盛之时。专家指出,从传统的中医理论来看,中医一直有“春夏养阳”的传统,而夏天里最热的三伏天无疑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这时如果注意养生,可以补充体内的阳气,而且阳气可以得以保存。
养生其实就是养阳气。但可悲的不仅仅是现代人或因压力所迫、或欲望所使、或随波逐流在每天不断的耗伤自己的阳气,更可怕是直至伤及根本,疾病丛生时仍浑然不知。
哪些做法最伤阳气?那么,生活中哪些因素和做法会消耗人的阳气呢?
1.过度的劳累会耗伤阳气今人工作繁忙、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烦恼也增多,《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
人体阳气依靠物质和精神的刺激长期在外工作,不知及时收藏休息,一方面会导致阳气的亏虚,另外,阳气太疲劳导致无力入阴收藏,造成失眠,甚至神经衰弱,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
特别是剧烈运动伴大汗出,更容易伤阳。所以在傍晚、夜晚或秋冬季节阳气潜藏的时候,要避免剧烈的运动。中医很多方剂治疗时候讲究微微汗出,而不是大汗出,其实也是怕过度汗出伤及人体阳气。
2.过食生冷食物易损阳气过食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阳,导致脾的运化水谷、运化水液温煦四肢等功能损伤,导致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四肢不温等症状。特别是在南方,喜欢饮凉茶,并不是每个人适合,一些阳虚体质的往往伤及阳气,所以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辨证选择。
3.作息紊乱易伤阳气现在很多人已经将入睡时间推迟到11点之后,上网、玩手机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lcbx/5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