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不能对ldquo病rdq
六味地黄汤出自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原方: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去皮)各三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咣白等。
对六味地黄汤历代医家各有注解和认识,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六味者,苦、酸、甘、咸、辛、淡也。《阴阳应象大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五脏之精,皆赖肾气闭藏,故以地黄名其丸。地黄味苦入肾,固封蛰之本;泽泻味咸入膀胱,开气化之源。二者补少阴、太阳之精也。山萸肉味酸入肝,补罴极之劳;丹皮味辛入胆,清中正之气。二者补厥阴、少阳之精也。山药味甘入脾,健消运之机;茯苓味淡入胃,利入出之气。二者补太阴、阳明之精也。足经道远,故制以大,足经在下,故治以偶。”
沈香岩《吴医汇讲》:此方为补阴之方,补五脏之阴以纳于肾也。脏阴亏损,以熟地大滋肾阴,壮水之主以为君。用山萸肉之色赤以入心,味酸如肝者,从左以纳于肾;山药之色白入肺味甘入脾者,从右以纳于肾。有用三味通腑者,恐脏器不宣,则气郁生热,以致消灼脏阴,故以泽泻清膀胱,而后肾精不为相火所摇;又以丹皮清血分之热,则主血之心,藏血之肝,俱不为火所烁也;又以茯苓清气氛之热,则饮食之精,由脾输肺以下降者,亦不为火所烁矣。------今将山萸肉、山药二味分开,一入心肝,一入肺脾,既极分明,而气味又融洽。将熟地、山萸肉、山药三味看,既能五脏兼入,不致偏倚,又能将诸脏之气,尽行纳于肾脏,以为统摄脏阴之主,而不致两岐。至泽泻、茯苓、丹皮于三补对看,其配合之妙,与三补同法。”
费伯雄《医方论》:“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神浊以济之;有山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
从以上各家论述可以看出,六味地黄汤组方之妙、之精、之严、之谨,的确一难得经典之方。
目前,六味地黄汤在临床上知名度很高,特别是六味地黄丸,因其服用方便,常被一些人不经辩证即买来便用,甚至被一些身体健康之人用来当作补肾、抗衰老之药长期服用,更有一些爱美女性用来瘦身补肾,更不敢想象的是某些西医同仁望文生义,不知辩证,滥用此药,其害大矣!所以必须强调的是:辨证施治,乃其使用之不二原则。
六味地黄汤的症候是肝肾阴虚,只有辨证为肝肾阴虚才能使用,决不能以辨病对号来使用。
中医之阴虚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肾阴虚除了一般阴虚症状外,还常有腰膝酸软、足跟痛、男性遗精滑精、女性崩漏等症状,所以,六味地黄汤的适应症为:头晕目眩、腰膝酸痛、心烦失眠、耳鸣、口干、手足心热、神疲倦怠、脉细数、舌红少苔,千万不能只看说明书望文生义,对病用药。
(本文写于年,今天收拾旧书时发现,怕再次丢失,所以誊写在此)
宋杨老师内针之路,感谢多多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lcbx/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