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甫耳聋诗体病历谈疾病诊断与古今治疗进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Otolaryngology-HeadNeck)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耳、鼻、咽、喉、气管与食管诸器官以及颅底、颈部和上纵隔诸部位的解剖、生理和疾病现象的一门科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医学及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人甚至部分医务工作者对本学科的了解依然停留在对上世纪五官科的认识水平,对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近二十年的学科的迅猛发展知之甚少,这种误解甚至对日常的临床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五官虽小,学问很大,本专题试图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漫谈耳鼻咽喉的发展历程,使读者能够领略小鼻孔、小耳眼内的别有洞天。
杜甫(~),字子美,他的许多优秀诗篇,翔实记录了我国唐代时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被誉为“诗史”,然而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体弱多病。从医药学和文献学的角度说,杜甫叙述自己患病的诗句,给后人留下了一份难得的“诗体的病历”。
《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蝴蝶翩翩起舞追逐嬉戏于花丛间,黄莺的啼叫清脆悦耳,格外动听。这首诗创作于公元年,此时诗人49岁。年,杜甫又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将“听雨”的美妙感觉刻画得细致入微。
6年后,56岁的诗人开始受到耳聋的困扰并作了记录,《耳聋》诗曰:“生年鹖冠子,叹世鹿皮翁。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黄落惊山树,呼儿问朔风。”诗人在一个月前出现了耳聋,并通过诗句反映出诗人耳聋后“恰恰啼”的美妙感受变成“猿鸣”和“雀躁”的痛楚。诗人不只一次的在诗句中提到自己的耳疾,可见耳疾对于一个诗人的创造能力有多大的影响。譬如《复阴》诗中写到:“方冬合沓玄阴塞,昨日晚晴今日黑。万里飞蓬映天过,孤城树羽扬风直。江涛簸岸黄沙走,云雪埋山苍兕吼。君不见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根据这首诗,我们推断,历史上星光闪耀的杜甫“晚年”时竟是一个“牙齿半落左耳聋”的患者且无法治愈,若非如此,我们可能看到更多千古流芳的诗句。
倘若杜甫先生穿越至今,能为他排忧解难的恐怕只有耳鼻喉科的医生了。接下来,让我们依据现存的这些诗体“病历”,用耳科学最新的诊疗技术为诗人把把脉。
目前中国失聪儿童超过80万人,每年新生聋儿2到3万,如果得不到救助,他们将一直生活在无声的残疾世界中。《千手观音》的华丽并不能掩盖失聪对他们日常生活造成的巨大痛苦,近年来我国开展的新生儿听力筛查(UniversalNewbornHearingScreening,UNHS)和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使得成千上万的听障人士在耳鼻喉医生的帮助下重回聆听,重回社会。
假如诗人杜甫生活在今世,很有希望得到治愈。听力学也只是耳科学的一个方面,对前庭疾病的认识使多数患者从眩晕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侧颅底手术使原本已经判处死刑的患者获得了重生的机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系医院党委书记、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王斌全教授。)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h/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