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界传声地级市医院陷人才荒困境澎湃
近年来,大多数地级市医疗机构陷入人才招收困难、流失严重等困境,人才匮乏已演化为各医院的“通病”。本站点地处桂中地区,医院,“人才难求”医院发展面临的瓶颈。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医护人员紧缺,工作量超负荷。按照相应标准配置原则,规定一位病人一张床位,配备0.8个医护人员。本院住院部床位张,虽然配备了医护人员人,但这些医师不仅要负责病区诊疗,还要兼门诊出诊、会诊、手术等,甚至还有部分医师需要外出进修、规培、下基层锻炼,以及女性医护人员休产假等。这使得实际参与病床医疗服务的医护人员不足,处于紧缺状态。由于人员不足和病人需求“挤塞”,使得医护人员工作量超负荷。
二、部分专业学科人才缺口大。耳鼻咽喉科、新生儿科、创伤手足外科、康复医学科等医疗学科面临巨大的人才缺口。究其原因,一方面,医学高等院校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足,使得人才资源短缺;另一方面,造成人才紧缺的关键即岗位吸引力低,如耳鼻咽喉科等岗位待遇相对较低、工作压力大,医学生毕业后选择紧缺学科作为就业方向的人较少,优秀人才更少。
三、医院。每年来自一本院校的医学毕业生大量医院,医院遭遇“求贤寒流”。近两年来,医院扩张,动辄张床位,其非主力科室、辅助科室或冷门科室给本科生提供了机会。医院迅速扩张规模,大力招聘人才,医院的用人荒。
对策建议
一、探索运行机制,合理规划人才建设。从医院层面来看,耳鼻咽喉科、儿科、康复科等紧缺专业往往是创收能力较弱的科室,医院要从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出发探索合理的运营机制,合理规划人才梯队建设。建议以工作量和业务量相结合的考核模式进行绩效分配,以确保紧缺专业人员的收入待遇。
二、定向培养人才,进行规范化培训。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建议探索开设紧缺专业设置,扩大急需紧缺专业规模,在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增加紧缺专业培养内容,探索定向订单培养紧缺人才机制。在毕业后的医学教育方面,应做好专业研究生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以缩短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周期。
三、提升社会认同感,改善医生执业环境。提升急需紧缺岗位吸引力及其社会认同度,改善医疗卫生行业,特别是全科、儿科、康复医学科等紧缺岗位人才的社会地位,并改善医生执业环境,运用合理的法律保障等手段,保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提供平台,设立专项资金。相关部门可考虑在职称晋升、科研平台医院更多倾斜,引导医生纵向流动,可在一医院后继人才不足现状。建议各级财政设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项资金,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用于支持鼓励设置相应专业、强化相应课程、扩大培养规模、提升岗位胜任力,培养实用型紧缺专业人才。
来源:广西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原载《广西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信息摘报》第期)
原标题:《科界传声|医院陷“人才荒”困境》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h/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