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泗洪的乡村里被遗忘的男孩子
电影《hello,树先生》剧照
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里所谓有关工作的俗务越来越多,回乡的次数就越来越少,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对于故乡的陌生感越来越强,村里面奔跑的多数孩子我已完全不认识,看着他们渐渐模糊的背影,仅有那些错综的阡陌我还依稀辨认得出来。
还记得年6月份回家的时候,那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子依旧在村口徘徊。我骑着电动三轮车从他身旁经过时,他会抬起头,茫然而空洞的眼神,偶尔会做出莫名其妙的动作来。一如6年前那个冬天我在村子的另一个路口经常遇见他一样。
整整六年,时间仿佛停驻在他身上,没有丝毫变化,衣服还是那么不合身、凌乱,和《hello,树先生》里王宝强的装扮很相似,甚至到眼神。只是,树先生的眼神比他光亮一些。
这个孩子我认识的,年纪应该在25岁以上,只是名字我也叫不出来。他父亲因为家里穷,一直讨不上媳妇,于是就从云南找了个媳妇回来,那个年代,村里像这样去云南讨媳妇的不下三、四十家,以至于这些同一个地方来的媳妇会聚在一起,经常来往。
条件好一点,生活也稳定之后,他们偶尔还会结伴回一趟老家,这对于一直没能通铁路的苏北小乡村来说,是很重大的一个事情。从云南过来的媳妇除掉口音有点“蛮”(村里的通常说法)之外,最明显的特点是比本地人黑,所以很容易一眼让人辨认出来。
这个男孩的妈妈长得挺好看的,因为很小时候的审美来看,确实还不错,但是又比其他的云南媳妇更黑了一些,所以印象很深。因为他家就住在我奶奶家的斜后方,所以小时候,我们常住奶奶家的时候,就会经常看到他们,他家估计没有计划生育,也交不起罚款,孩子应该不低于3个,且老大就是这个孩子,是个男孩。
时间飞快,90年代后期,我开始在镇里上初中的时候,还会经常去奶奶家,到了高中之后,奶奶家换了个地方,虽然也不远,但是再也没注意过这家人的存在。
和村里大多数人一样,家贫、没有社交能力、老实巴交的人家太容易被忽略了。如果运气好,孩子能够上学,并能走到更好的学校的话,那就是这个家庭唯一的改变的机会了,但是这样的机会目前还没有发生过。
他们家后来的细节我不太了解,可以确定的是,孩子基本没上过学,女孩子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就被媒婆给撮合嫁出去了,当然对方的家庭多半也不会太好,因为以他家的条件,还能提什么要求呢?嫁出去本身也是改变生活和境遇的一次机会。
在年的冬天,我赋闲在家一段时间,偶尔会到镇上,上个网,看个邮件,查查资料什么的。那孩子每天坐在公路边的一座桥上,和各色等城乡巴士的人坐在一起,没有交流,只是那么呆呆的坐着。仅有的一次,我看到他在大喊,估计是太过压抑了。
依旧是剧照
是啊,村里比他年纪还小的孩子也都跟着小伙伴出去闯荡了,不说能赚点钱养家糊口,至少会有自己长远的交际圈和生活方向了,而他只能每天吃完饭在这里坐着,茫然的看着南来北往的人,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怎么做。当然,也不会有人去管他,就像当初没有上学、没有小伙伴、没有同学、朋友一样,他现在更像是村里的安静的“傻子”,没有人注意,因为所有人都觉得,他就是这样,难道不很正常嘛?
另外一个孩子的故事和他很相像,但我对他的了解得更多一些。
6月份正赶上收麦子,我看到了身高只有一米五左右、皮肤黑亮,小名“小红”的他。他年纪和我相仿,笑呵呵的来帮忙,我没有打招呼,只是把麦子装上拖拉机就回家了,他不善言辞,笑呵呵的和他父亲坐着目送我们离开。
小红父亲的上一辈是地主,因为受到文革的冲击,家庭支离破碎,虽然他爷爷活到了改革开放,但是他们实在是无力改变生活了,他爷爷最终死在了村里最破旧的泥土坯的老宅里。
机缘巧合,村干部因为村里的一场风波,把家里的砖房空了出来,干脆让他家住了进去。小红父亲之前一直不敢正眼看人的,文革十年正是他幼年成长的时候,阶级斗争让他总觉得欠大家什么似的。尝试了很多次之后,村里人才帮他从云南带来了一个媳妇,只有几岁的小红也就随着他妈妈来到了我们村。
写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小红是在云南出生的,至于是哪里,他也说不上来。
刚来的时候,他家还住在泥土坯的房子里,吃饱饭都还有点问题,但是她妈妈的肚子很争气,不知不觉又给他带来三个妹妹,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很是紧张。不仅仅是在家庭内部,在村里他这个外来的“野孩子”也备受欺凌,包括我在小时候也会找到机会去欺负他。
有一个雨天,我和小红玩纸牌游戏,然后我处于劣势的时候,开始赖皮欺负他,被爸爸看到了,狠狠的训斥了我一顿,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欺负村里比我弱小的孩子,虽然也不甚明白为什么欺负他们不对。
时间飞快,我们这一辈读书、升学、工作。回到村里的时候,他还在那里,没有读过书,曾经想过外出打工,但是没文化、太矮,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自信出去。
他出落得很漂亮的妹妹们都长大了,出嫁了,对方条件很不错,于是他家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了,下一辈也人丁兴旺了,但是他也过了三十岁了,还是单身一个人,还是走不出这儿村庄。
和前文提到的那个孩子比,他更幸福一些,起码父母的关爱多一些,随着自己为邻居伸伸手、帮帮忙的次数增多,他也落了个好名声,尤其是村里老年人、留守儿童居多的时候。
称赞归称赞,但是除掉他父母,也许没有人真正关心他需要的是什么。我作为同龄人,也只是回去的时候偶尔碰到他,打个招呼,仅此而已。
渴望这个社会认可的他,也不知道该做更多什么事情,才能有机会讨一个媳妇,因为他觉得自己也是可以撑起一个家庭的。
再往上一辈看,比我长十岁左右的一个大叔,因为帮别人买蜡烛,将胳膊摔骨折了,苦于家里没有看病的钱,恢复的不是很好,于是他撑着独臂愤而离开家乡,到了南京乞讨,攒了一笔据说数量不少的积蓄之后,现在回乡过一个人的生活去了。
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随着他年龄的增加,他将可能遇到他要面对的问题。村里还有个和这位大叔同岁的一个家伙,除掉嗓门大、身体胖之外,最著名的就是能吃,他头脑不是太灵活,于是一直就这么在家里呆着,孤独着,除掉年迈的父母,无人管顾。
和村里女孩子不一样,再不受欢迎的女孩子,哪怕是身有残疾,因为农村根深蒂固的生养问题,也可以嫁出去,组成家庭,至于幸福与否,同样无人过问。
而那些男孩子,和我们一起在那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男孩子们,因为家庭等等因素造成的贻误,就这么被遗忘在乡村纵横延伸的水泥道旁,孤独、茫然而不知前路在何方。
相关阅读:
泗洪,
那些年,泗洪走出的名人
泗洪人必看的小说《洪泽湖畔》
从非典到新冠,记泗洪沸腾17年
历史文章:
65年前,泗洪是怎么从安徽划到江苏的
泗洪离全国百强县还有多远?你这辈子还能看到吗
泗洪在宿迁处于什么地位?沭阳的谜之优越感靠不靠谱?
泗洪为什么不能升级县级市?答案在这里。
数读泗洪:
一:泗洪的老龄化有多严重?
二、公务员的工资有多高?
三、双沟酒厂董事长年薪百万高不高?
小泗码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h/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