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10种常见病,超全家庭护理方法

宝宝生病时不会告诉大人,父母应保持警觉,注意平时的外观和行为。

宝宝10种常见病

⊙发热

⊙总是咳嗽

⊙耳朵里流出液体

⊙鼻子出血

⊙便秘

⊙晚上睡觉时背上总是出汗

⊙湿疹

⊙嘴角烂了

⊙红屁股

⊙哭闹时腹股沟肿起

发热

饮食护理

●禁食油腻肥厚和过甜的食品,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及腹泻。

●宝宝发热时要吃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比如面条汤、稀粥等,可多吃蔬菜,多喝水。

掌握正确的降温方法

●体温在38℃以下,不必惊慌,医院,可给宝宝多饮温开水,注意卧床休息,一般很快就会好转。

●给宝宝洗温水浴,水温与宝宝体温差不多,每次时间两三分钟就可以了。从浴盆中抱出宝宝,用干爽的浴巾把宝宝包裹出来,擦干头部。也可以用温水擦身。温水降温可反复多次使用。

●使用一贴凉。一贴凉在药店可以买到。把一贴凉贴在宝宝的前额、颈部两侧、腋下、大腿腹沟等部位,降温效果可维持4~6小时。

●体温高于38℃时可适当选用退热药物。

总是咳嗽

咳嗽的原因

●伴有流涕、喷嚏或发热,宝宝可能患有感冒。

●伴有喉咙中痰鸣声,宝宝可能患有气管炎、咽炎。

●经久不愈的咳嗽,宝宝可能是过敏性咳嗽,需警惕支气管哮喘。

护理宜忌

●让宝宝好好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减少呼吸道刺激。

●要保证室内空气有一定的湿度,干燥季节可用加湿器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使宝宝呼吸道里的痰液变稀,以利于痰的咳出。

●必要时应用化痰止咳的药物。化痰止咳药有两类,一类以化痰为主,使痰液变稀,容易咳出,如川贝枇杷糖浆,咳嗽有痰时可以服用。另一类以镇咳为主,如复方甘草片,在干咳或咳嗽剧烈时可以服用,以避免咳嗽影响宝宝休息和睡眠。

耳朵里流出液体

一些父母发现,小宝宝耳朵里莫名其妙地流出水黄色、白色的脓水来,这是怎么回事儿?大多是患了中耳炎。

判断小儿中耳炎

●小儿没有感冒症状,却发热。

●小儿哭闹,不愿入睡,不肯吃东西。

●小儿听力反应迟钝。

●耳内流出液体,呈黄色、白色或含血迹的液体;如果流出脓液,说明存留在中耳的液体冲破了耳鼓。

小儿中耳炎护理

污水入耳,容易引起中耳感染。故宝宝洗澡、洗头、游泳时,应用耳塞等塞住其耳朵,做好必要的防护。

防小儿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如感冒、鼻炎、咽炎等。这些疾病可导致病原体进入中耳。宝宝感冒时,应注意其耳部是否有异常。

让宝宝避开公共场所,如车站,这些地方致病源较多,宝宝易感冒,无疑也增加了感染中耳炎的几率。

让宝宝注意休息。宝宝玩得太累,或睡眠少,常会造成免疫力下降,也会间接增加中耳炎发病的几率。

饮食清淡,多吃新鲜果蔬、清火败毒的食物,如绿豆汤;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蒜等,以防热毒内攻。

忌喂奶过急,奶速过快。宝宝来不及吞咽奶水而引起呛咳,乳汁此时有可能进入中耳诱发感染。

忌给宝宝经常掏耳朵,会不小心刺伤耳内的皮肤黏膜。

忌让宝宝躺着喝奶、喝水。宝宝平躺着喝水、喝奶,奶或水可能会由鼻咽方向流入中耳,导致中耳炎病发。

忌家人吸烟。哪怕是爸爸室外吸完烟再抱宝宝,爸爸头发、衣服上会沾有的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也会吸附到宝宝鼻咽黏膜上,诱发炎症。

忌治疗中断。中耳炎通常吃几天药后,症状便会得到缓解,这时莫以为已治愈而中断治疗。中耳炎长期不愈,可损伤听力。

鼻子出血

宝宝鼻出血是一个常见的症状。鼻出血多发生在气候干燥的春、秋季节。有些家长认为鼻出血是小毛病,自己也可以处理,但其实鼻出血的原因很多,要谨慎对待,及时诊治。

积极采取止血措施。如果出血不多,可用拇指及食指捏宝宝两侧鼻翼的上方,让宝宝的头略低,并用冷湿毛巾敷在宝宝额鼻部及颈后部,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而达到止血目的。

用干净棉花或纱布条填塞鼻腔压迫止血。

在药物止血方面,如家里备有云南白药,可以洒些于鼻腔,然后用手捏住宝宝的鼻孔,让药物能接触整个鼻腔黏膜而起止血效果。或用白及粉放在棉花上再填塞鼻腔,或滴1%麻黄碱收缩血管。

鼻出血可发生于鼻腔任何部位,但90%流血区在鼻中隔前下方。捏紧宝宝两侧鼻翼,数分钟后出血多可停止,捏紧时,必须教宝宝用口呼吸。

家长慌张,任由宝宝哭闹。要让宝宝保持安静,不要哭闹,以免加重鼻出血量。

用纸卷、棉花乱塞。这不但起不到止血作用,而且不干净的纸卷及棉花还会引起炎症。

让宝宝仰卧。因为仰卧时血会从咽后壁流入食道及胃,不久就会从嘴呕出。这样就掩盖了鼻出血的真相,误认为已不出血,实际上并未真正止血。

便秘

便秘是儿童常见病症之一。宝宝大便干硬,排便时哭闹费力,次数比平时明显减少,有时2~3天,甚至4天以上才排便一次,就是发生便秘了。解决小儿便秘,关键是饮食调养。

1、给宝宝安排饮食时,要选择含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以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便于粪便排出体外。红薯含有大量的纤维素;一些杂粮中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比如荞麦、燕麦、糙米、绿豆、蚕豆等。另外,水果及蔬菜也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应该让宝宝养成多吃水果、蔬菜的习惯。

2、不要忽视了水的作用,有便秘习惯的宝宝应该定时喝水。每天清晨让宝宝空腹喝一些温开水,也有利于促进肠胃蠕动。

3、不要给宝宝吃糖,因为糖能减弱胃肠道的蠕动,使病情加重。摄入含过多蛋白质或钙质的食物也易使大便干燥难以排出。

晚上睡觉时背上总是出汗

宝宝晚上睡觉背上总出汗,不少妈妈认为是宝宝体质虚弱,因而虚汗不断。其实,有相当部分的宝宝是生理性多汗。宝宝体质处于发育阶段,肌肉、皮肤都还很薄弱,比成人容易出汗。如果宝宝只是单纯地少量出汗,生长发育良好,精神活泼,而无其他症状,属正常的现象。

如果伴有易惊、不活泼、骨骼畸形等,应考虑是佝偻病所致,应做相应的检查确定,并积极治疗,如合理饮食、增加营养、补充维生素,适当增加户外活动,补充维生素D、钙剂等。

多汗宝宝巧护理,能防止宝宝皮肤疾病发生,同时也能减少宝宝感冒的发生几率。

穿纯棉质地内衣:纯棉质地的衣服透气、吸汗,贴身穿着也比较舒服。

调节室内温度:每天早、中、晚坚持定时通风换气,尽量做到每次开窗10~30分钟。

勤洗澡:宝宝的皮肤十分娇嫩,过多的汗液会积聚在皮肤褶皱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这就要求勤给宝宝洗澡,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溃烂并引发皮肤感染。

涂抹爽身粉:爽身粉能有效吸收宝宝皮肤上多余的水分,令宝宝肌肤感觉干爽舒适。爽身粉还能预防汗水刺激皮肤,及因衣物摩擦而引起的皮肤过敏和损伤。

衣服及被子太厚:宝宝衣着和被子的厚薄应与大人相当,尤其是冬天不要穿得过厚、盖得太多,否则宝宝容易出汗。

湿疹

婴儿湿疹是一种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引起的变态反应皮肤病,以3岁以内的宝宝较为多见,故又有“奶癣”之称。其好发部位以头面部为最多见,也可以分布于全身其他任何部位。

●在给宝宝试吃某种食物时,食量应由少到多,使其胃肠道慢慢适应,以免因不适应而造成消化不良,进而引起湿疹。

●湿疹患儿的饮食要尽可能是新鲜的,避免让宝宝吃含有气体、色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

●宝宝的食物以清淡为主,少些盐分,避免体内积液过多引起湿疹。还应该避免营养过盛,以免诱发湿疹。

●给宝宝烹调食物时,最好采用植物油,如菜籽油、豆油、花生油、芝麻油等,这样可以提高血液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对促进湿疹痊愈有一定作用。

●坚持母乳喂养可减轻湿疹的程度。

嘴角烂了

冬春季节是宝宝生病的好发季节,特别是一些呼吸道的疾病,口角炎就是其中之一。患该病的宝宝出现“烂嘴丫”的现象,嘴部有潮红、起疱,并有乳白色糜烂、裂口、结痂等症状,还伴有烧灼和痛感,口一张就容易出血,不想吃饭,说话也不方便,这就是口角炎。

重视口腔的清洁卫生。要培养宝宝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在饭后及时让宝宝漱口;睡前也不要再进食,以免食物残渣留在口腔内,滋生细菌。

耐心说服宝宝,当口角不适时切忌用脏手搔抓或用舌头去舔口唇部位,以防发生感染糜烂。

注意膳食平衡,培养宝宝不偏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充足的水分补充是不能缺少的,能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促使机体维持良好的状态。。

发现宝宝口唇发干时,可涂少许硼砂甘油、润唇膏或食用油,防止干裂发生,并服用维生素B2,每日3次,每次1~2片。

不停地给宝宝喝水:在短时间内让宝宝大量喝水确实会起到“利尿”的作用,但同样也会使机体水分减少,加重缺水的状况

自行给宝宝涂抹紫药水:涂紫药水会使口角更加干燥,使裂口加重,甚至导致宝宝嘴巴周围起疱、破溃糜烂发白,甚至流出血水。

给宝宝涂牙膏、润肤露、香脂:这些都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继发感染。

红屁股

很多爸爸妈妈在初为父母的时候多是手忙脚乱的,导致很多新生儿的屁股没有得到合理的护理而发生了臀红;宝宝因此会变得烦躁易哭闹。所以,掌握合理的护理是很重要的。下面,爸爸妈妈需要了解一下怎样让宝宝远离红屁股。

●保持臀部干燥,发现尿布湿后要及时更换。新生儿的尿布要选用细软、吸水性强的旧棉布或棉织品制作,如旧被单、棉毛衣裤等,这类材质不仅柔软,不损伤新生儿的皮肤,而且透气性好,新生儿会感到很舒适。尿布外面不能包裹塑料布,否则会导致湿热不容易散发,极易发生或加重臀红。如为防止尿布浸湿被褥,尿布下面可垫以小棉垫或小布垫。在炎热的夏季,室温较高时可将臀部完全裸露,使新生儿臀部经常保持干燥状态。

●注意尿布的清洁卫生。换下来的尿布一定要清洗干净。如尿布上有污物时,需选用碱性小的肥皂或洗衣粉清洗,然后要用清水多洗几遍,将碱性痕迹完全去掉,否则会刺激臀部皮肤。清洗完后要将尿布用开水烫一下,拧干后放在阳光下晾晒干,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每次大便后,要用清水洗净臀部,保持局部的清洁。当皮肤发红,特别是破溃时,不要用肥皂清洗,以避免刺激皮肤。

●局部可涂鞣酸软膏;如皮肤破溃流水,可先涂氧化锌油,以帮助吸收鞣酸并促进上皮生长。只要在治疗的同时注意护理好臀部的皮肤,臀红很快就会好转。

哭闹时腹股沟肿起

腹股沟处有时鼓起,像个乒乓球一样,有时又会缩回;而男孩也有可能出现在阴囊,但一般不会有任何疼痛,除非被卡住不能复位。这是腹股沟疝气。护理时要注意观察腹股沟部分是否有肿胀,特别是在换尿布及洗澡时。

●应尽量避免和减少宝宝哭闹、咳嗽、便秘、生气、剧烈运动等。

●注意休息,坠下时,用手轻轻推回腹腔。

●让宝宝尽量减少奔跑与久站、久蹲,适时平躺休息。

文章内容来自:《新妈妈不可不知的个育儿宜忌》

当你有备孕、分娩、育儿方面的烦恼,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h/43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