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起人风采卢洪洲执着于传染性疾病救
-卢洪洲教授在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行教学查房-
一种"职业自觉行动"
掀开卢洪洲的"救治履历",无不彰显这位在国内外相关传染性疫情发生时忘我投入、冲锋陷阵的"白衣勇士",看似平凡中的"非同凡响",着实令人钦佩。
卢洪洲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当"寨卡"、"MERS"、"黄热病"等多种输入性传染病局部暴发时,赴京撰写"黄热病"诊疗指南,参与"寨卡"、"MERS"诊疗指南的编写;他凭借丰富临床经验,发现了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患者,并担任上海市救治专家组组长,深入应急病房指导临床救治,同时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组成员参与编制救治指南,主编"上海市‘H7N9’救治应急流程汇编";当墨西哥暴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时,他受中国政府委派,随包机前往墨西哥接回滞留的中国旅客;当上海出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时,他日夜奋战在临床一线,并与医疗团队一起全力救治后续患者;当"SARS"肆虐时,他临危受命,陪同世界卫生组医院和社区,不顾危险参与"SARS"患者临床救治工作,并作为世界卫生组织与国家卫生主管机构联合工作组专家赴国内相关疫区督察、培训。
"直面传染性疫情的困难和危险奋力前行,多年来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和自觉行动。"卢洪洲如是说。
一位"最美援外医生"
在国家卫计委等主办的"大爱无疆-寻找最美援外医生"活动中,卢洪洲曾获得"最美援外医生"荣誉称号。
此前,为应对西非"埃博拉"疫情,卢洪洲作为中国首批援塞拉利昂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的医学专家、临时党支部副书记,与队友们不畏环境艰苦、不顾个人安危,奔波在塞拉利昂各个疫区的最前沿,并利用自身丰富的传染病救治临床经验,积极展示我国传染病防控的经验、特色和优势。英文流利的他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与塞拉利昂当地师资精诚合作,因地制宜地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多种形式的操作演练,针对当地基层医务工作者、公共卫生人员、基层管理组织者和社区志愿者开展教学培训,传授"埃博拉"防控的关键知识,编制完成英文版的课程培训计划和讲义,将我国急性传染病防控经验运用到当地"埃博拉"防控的实战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受到了当地政府、国际组织和塞拉利昂总统在内的有关各方的高度评价。
-为塞拉利昂相关人员作"埃博拉"防控知识培训-
在塞拉利昂期间,卢洪洲组织首批师资培训队的队友们经过数周努力,翻译了《塞拉利昂埃博拉治疗中心和其他护理中心患者临床管理》(年12月修订版)"指南手册"的中文版,这也是继世界卫生组织起草的第一版《病毒性出血热患者临床管理指南》后的最新修订版。"指南手册"中文版的问世,为我国援非"埃博拉"防控医疗队提供了专业的参考材料,解决了医务人员在"埃博拉"疾病治疗和临床管理方面的诸多技术疑问与困惑,也为我国"埃博拉"防治群防群控机制提供了最为权威、专业和及时的技术储备。
一份"持续感恩之情"
多年来,卢洪洲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危重传染性疾病患者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施救理念,写就了无数温暖而感人的医患故事。
每年的大年初一,卢洪洲都会收到一条特殊的拜年短信。那是远在河南的一名患儿父母的一份感恩之情,已经延续了整整12年。
12年前,李先生的儿子出生才17天,医院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医院接受治疗。入院后第二天,孩子被确诊为真菌性脑炎。当地医生说,这种病非常罕见,建医院进行治疗。于是,李先生与妻子立刻带着孩子去了北京。然而,孩子病情危重,治疗费用昂贵,治疗效果也未能确定,医院的专家均建议他们放弃治疗。经多方打听,李先生与妻子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带着孩子慕名来到上海向卢洪洲求助。随即,孩子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终于得救。
据卢洪洲回忆,尽管当时已经有了治疗真菌性脑炎的药物,他也已经治好不少真菌性脑炎病患,但患者都是成年人。抗真菌药物副作用大,新生儿的用药剂量如何控制、副作用如何应对,国内外都没有经验可循。在孩子住院的两个多月里,他不断查阅文献资料,大胆应用新药,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而孩子的父母也十分信任医生、配合治疗,最终使孩子重获新生。
一个"诊疗临床路径"
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上海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医院。作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卢洪洲不遗余力地开展艾滋病的临床、科研和科普工作。
由于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复杂性,在不同地区、医院,不同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针对同一患者可能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因而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针对这个问题,卢洪洲带领团队,以循证医学证据和团队前期总结的我国艾滋病诊疗常规为指导,结合近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形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又能节约资源的医疗标准和模式——临床路径,并汇编成书,在全国发行。日前,卢洪洲领衔的该项目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卢洪洲还率领团队,根据国外相关指南,结合团队经验及中国国情,建立了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有效降低了我国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
卢洪洲坦言,"在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中,需要自己做的事情还有好多。"
卢洪洲教授简介
卢洪洲,主任医师、教授、内科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内科学博士生导师、护理学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医院院长助理。年4月-年12月任医院感染病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年9月-年4月任复旦大医院院长助理(挂职);年11月-年12月任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兼感染科主任。
业务擅长:发热待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结核、肝炎、艾滋病、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各类论文余篇,其中在SCI引用杂志包括《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AIDS》、《Plosone》、《JournalofClinicalMicrobiology》发表论著余篇;已主编专业参考书10部、副主编专著8部。已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专利4项。
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最美援外医生”、“影响中国”(年度)科技人物、第二届上海市“人道博爱奖”;“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中国医药科技创新人物、团中央与全国学联“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奖励基金”;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文明职工、“创新之星”;上海市卫生局先进工作者并行政记大功一次、上海市科委“明治乳业科学奖”;美国肝病学会-亚太肝病学会奖、艾滋病国际倡导联盟“精忠奖”。
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十二五”和“十三五”新药创制平台、“”、“”(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项);美国盖茨基金、美国NIH项目(二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卫计委、上海市科委基金、上海市卫计委“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二项)、医院发展中心及各级党建课题等30余项科研课题;负责中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艾滋病专业组与I期)的研究项目。累计科研经费余万元。
来源:复旦大学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h/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