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院耳鼻喉耳朵里长石头引起的眩晕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眩晕病人,一般都是在早晨起床坐起以及晚上睡觉躺下时,或者在半夜向一侧翻身时,突然出现剧烈的天旋地转,这时患者往往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1分钟内消失。严重的患者,哪怕只是做抬头、低头的动作也会诱发眩晕。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往往会去内科诊治,常被诊断为颈椎病,如果血压高就认为是其引起的,更甚者认为是脑血管病。其实这种耳朵的疾病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称为耳石症: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多数病例发病并无明显诱因,而可能的诱因则多见于外伤。
这种病名听起来似乎非常陌生,其实它是发病率最高的眩晕性疾病,只是一直都不为大家所知。法国的资料显示大约4%的眩晕患者都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美国的调查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50%出现过至少一次的耳石症发作。
那我们怎么来诊断这种疾病呢?可做位置性眼震的激发试验。医生根据位置变化诱发的眩晕和患者的眼球的旋转性的转动,可以确定疾病以及确定耳石脱落坠入的半规管。
治疗的方法
1、手法复位:根据半规管的走形,临床上设计了一套头位旋转的方法,目的就是把耳石从半规管中旋转出来,重新掉到椭圆囊中,从而治愈这种疾病。患者即使复发,也可以多次复位。
2、配合运用中药活血之品促进血液循环。
耳石症复位法
第1步让患者纵行坐在床上,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头转向患耳45°。
第2步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对于后半规管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后半规管BPPV诱发的位置,即Dix-Hallpick实验的体位,因此,这个位置时引发的眩晕和眼震更为显著。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至少保持这种位达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
手法看似简单,但需要一定的技巧及专业知识,建议此病患者到耳鼻喉科寻求专业大夫的帮助。
张涛简介张涛,党员,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业务副院长,济南医学会耳鼻喉科学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20年。年毕业于临沂医专,并分配医院,医院进修学习耳鼻喉专业,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专升本。工作期间参与编写《现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一部并担任编委,发表论文两篇。连续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年度考核均为优秀。自担任耳鼻喉科主任工作以来,使医院耳鼻喉科成为二院又一特色专科,科室设备及技术在我市居前列。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yh/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