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广儒如何运用ldquo本草通窍汤

感音性耳聋概述

医学指导/北京汉医园中医耳鼻咽喉科教授、主任中医师田广儒

北京汉医园中医耳鼻喉科田广儒主任介绍到:感音性耳聋,是指听觉障碍或听力减退的一种疾病。多由于先天或后天性原因引起的耳蜗、听神经和听中枢的病变,使传入内耳的声波不能感受而致,尤其是暴聋者,病势急骤,可于片刻内达全聋,病变亦往往为不可逆性。近年来患病率似有上升趋势,因此,如何积极寻找致聋原因以防止耳聋发生,及时有效地控制耳聋病变的发展;希冀保存较佳听力,仍是目前耳科学中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耳聋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在《黄帝内经》中亦多有论述,并已把耳聋之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还提及多种耳聋的针刺辨治。嗣后,历代医家多有发挥。在病因上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耳聋虽有外感、内伤之别,但无不与肾虚有关,指出无论何因,皆“损伤肾藏而精脱”。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耳论治》中补充了七情所伤之因。金元之后,认识更趋深入。如朱丹溪从“热”立论,张景岳则以“闭”立论,把耳聋分为火闭、气闭、邪闭、窍闭、虚闭五种。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补充了耳聋的脉因证治。在治疗上,历代医家根据各自临床经验,用方遣药有所侧重。如徐春甫从“虚”论治,喻昌主从“痰”论治,王清任则多从“瘀”论治,从而丰富了耳聋的病因病机学说及辨证论治内容,延至今日,仍具有较大的临床借鉴意义。

近代中医治疗耳聋首先发端于针灸,早在年就有这方面的文章发表,并于50年代和60年代末70年代初,曾两次掀起以针灸为主治疗耳聋病的热潮。自70年代以来,中医中药治疗耳聋亦取得可喜进展,在继承古代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发病特点,对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耳聋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在治法上亦趋向系统化,有补肾法、解毒法、化瘀开窍法等。目前的辨证分型,虽未达到统一,但已渐趋向集中。在临床实践中,医家们体会到耳聋为难治之病,非一方一法而能获效,当运用传统医学中诸多疗法,如针灸、气功、按摩、单方验方、食疗等法综合施治,特别是针灸疗法,在耳聋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理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动物实验证实了醛固酮是联系“肾”与耳之间的一种物质基础。通过测定,发现患者的血清铁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以肾虚者更为明显,从而为临床从肾论治及重用含铁量很高的磁石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调节内耳感受器细胞的自身代谢,增强内耳的防御能力,可防止链霉素对“肾”与“耳”的损害。其次,针灸治疗耳聋机制探讨也发现,可能是通过内耳血管渗透性的增强,改善听觉末梢营养,使未完全损害部分得以恢复。

感音性耳聋的病因病机

北京汉医园中医耳鼻喉科田广儒主任根据古、今医家的有关论述,综合如下:

六淫外袭:天时不正之风、火、湿、燥等六淫邪毒,侵犯人体,均可导致耳聋,此乃耳为清窍,宗脉之所附,若风邪袭之,入于耳脉,使经气痞塞而不宣,导致“风聋”,且耳与手太阴肺经相络,“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故能听声”,若肺卫被遏,肺失宣肃,气道壅滞,清富受蒙,而发耳聋。

晴志失畅:肝为刚木之脏,主疏泄调达情志,足少阳经脉上人于耳,若因忧郁恼怒,气机闭阻,遏滞耳窍,或素为阳亢之体,囚暴怒气冲,肝阳化火,或肝气郁久,蕴而化热,厥气相搏,风火相煽,循经上窜耳道,清窍被扰导致本病。

痰湿阻滞:若素体肥胖,恣食高粱肥厚,伐伤中土,脾失健运,水湿内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又因水湿积聚凝为痰浊,上逆阻窍,以致听宫被蒙而失聪。

脾肾两虚:脾主运化,化生精微,若劳倦过度损伤脾土,气血生化匮乏,耳窍失濡;肾之外窍为耳,肾气充沛,精髓满贯,则耳闻五音,听觉聪慧,若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耗伤肾精,使精脱肾惫,难以灌注耳窍而致耳聋。

气血瘀滞:耳为十二经脉宗经之所聚,若因外邪稽留,或气滞、气虚,或跌仆外伤等,皆可导致瘀血之变,瘀血既成,阻于耳道使经气难通于耳,又因瘀血不去,新血难生,血虚精亏,耳失滋润,最终失聪。

药邪毒害:由于应用某些药物,亦可造成药液性耳聋。此乃因素体虚弱,不胜药毒,以致药邪内蓄于脏腑、经络,邪毒壅盛,循经上扰耳络,耗气伤津,以致清窍空虚而作聋。

感音性耳聋的辨证分型

田主任对于耳聋的辨证分型,在唐代《千金要方》中己有较详细的分类,以后历代医家多在此基础上有所取舍或发挥,现参照古今医家之论,汇总临床报道,分述如下:

1.外邪侵袭:猝然耳聋,耳内作痒或觉耳道堵闷、鸣响,同时伴见发热、恶寒、头痛、骨楚,鼻塞流涕,咽部红肿,咳嗽有痰。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象浮数。

2.肝胆邪火:耳聋突然发作,耳内胀痛及有闭塞感,头痛较甚,面部升火烘热,眦赤目痛,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胁恸灼痛,或夜寐多梦,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多弦数。

3.瘀阻耳脉:卒然耳聋,耳内蔽塞或感耳内疼痛,常伴头晕头痛,痛处多固定不移,严重者如针刺,患者面色黧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呈细涩。

4.精气匮乏:耳聋渐起,且日渐加重,每于劳索后症状加剧,常伴头晕目眩,倦怠少力,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形体憔悴,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偏阴虚者口干咽燥,或伴早泄遗精等症,舌质偏红,脉象细数。偏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阳痿,夜尿频等症,舌质淡胖,脉细迟而弱。

感音性耳聋的分型治疗

(1)外邪侵袭

治法:祛风散热,疏利窍络。

处方:本草通窍汤加连翘9克,银花9克,桔梗4.5克,薄荷4.5克,荆芥穗5克,牛蒡子9克,蝉衣4克,蔓荆子6克,生甘草3克。

加减:若热甚口渴可酌加知母、石膏;恶寒较甚可酌加麻黄、桂枝;咽喉红肿可加马勃、玄参;若咳嗽甚可加杏仁、百部;小便短赤加木通、车前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此型耳聋只耳,痊愈只耳,显效26只耳,进步12只耳,无效16只耳,总有效率为90%

常用成方:本草通窍汤。

(2)肝胆郁火

治法:疏肝利胆,清火利窍。

处方:本草通窍汤加柴胡6克,枳壳9克,龙胆草6克,黄芩9克,泽泻9克,栀子4克,木通9克,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白芍9克,甘草3克。

加减:肝气郁结较甚,暧气频作,酌加玫瑰花、制香附;夜寐不安加秣茯神、夜交藤;目赤肿痛可酌加杭菊、青葙子;大便秘结可酌加生军。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17例患者,痊愈9例,显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2%。

常用成方:本草通窍汤。

(3)瘀阻耳脉

治法:活血化瘀,通利耳窍。

处方:本草通窍汤加赤芍9克,川芎5克,桃仁9克,红花3克,党参9克,丹参12克,菖蒲6克,香附9克,路路通9克。

加减:若气滞甚酌加枳壳、木香;痰瘀互结加浙贝母、海浮石;疼痛甚酌加延胡索、杭白芍;瘀血甚酌加蜈蚣、地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62例,痊愈10例,显效17例,进步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82.3%。

(4)精气匮乏

治法:补气填精,升清聪耳。

处方:本草通窍汤加黄芪25克,党参15克,灵磁石30克,杭白芍0克,熟地黄15克,山茱萸9克,淮山药12克,葛根6克,茯苓12克,柴胡4.5克,泽泻6克。

加减:胃纳欠佳酌加神曲、山楂;若偏肾阳虚加附子、桂枝;遗精阳痿酌加覆盆子、桑螵蛸、白莲须;夜尿频数加白术、益智仁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疗效:共治疗85例,痊愈22例,显效8例,进步11例,无效11例。另外33例,在1周内症状消失15例,2周症状消失12例,1个月症状消失4例,症状减轻2例。

以上数据都是6个月以内的数据统计得出。

中医

赞赏

长按







































北京哪个专家治疗白癜风好
白癜风如何治疗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aotaoqiqi.com/jbby/3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